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二、“白定义版”名著

二、“白定义版”名著




“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一定和名著有关。”2015年11月10日,白岩松和作家周国平、毕淑敏等人在北京开讲一堂“经典阅读课”,台下是800多名风华正茂的中学生。

白岩松坦言,阅读经典,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小时候知道‘美’和‘丑’的对比,跟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有关,卡西莫多这个人物让我开始意识到,不能光凭外表长得不好看就觉得人不好。”

名著当然要知名、受众广、有影响,但是自古没有固定的名单,白岩松的“名著”有自定义版本。白岩松在多个场合说过,影响他最深的四本书:《新华字典》《朦胧诗选》《曾国藩》《道德经》。理由包括如下几点。

1.《新华字典》推动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中国人。

2.《朦胧诗选》里有美的文字,同样也有忧心忡忡的文字,但是加在一起,把责任给了你。

3.《曾国藩》中有最复杂的人性,有让人尊敬的、气愤的、摆不开、钻进了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

4.《道德经》帮助当时快进入中年的白岩松把很多事情想得越来越开。

大学毕业,白岩松在北京房山周口店乡基层锻炼一年。他说去了猿人遗址21次,后来都“快吐了”。那一年他读的一本书是《红楼梦》。

“跟那一年的心境有关,那一年是我人生中识字之后读书最少的一年。但也是不绝望,也绝无希望的一年,很奇特。那是走向社会的第一年,却赶上整个国家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然后又被扔到了一个离原始人类如此之近的地方,我觉得是老天爷在提醒我去考虑一下最初的问题。我觉得不喧闹的时候和忙碌的时候我还不一定能读出《红楼梦》的那种滋味。”

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因为名著,白岩松和妻子也找到心有灵犀的感觉。“少有一本书如《傅雷家书》一般在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在我和妻子结婚后整理各自的书籍时,这本书是相同的收藏,而在我的母亲和我爱人的父母那里,这本书也是必备的。与其说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是父子情,看到一种艺术与为人的修养,不如说还看到了一种历史,一种我们彼此用血和泪走过的不堪回首的历史。”

事实上,白岩松的推荐书单是一直在动态调整的。例如,2016年在重庆的一次阅读活动中,白岩松推荐了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等。

白岩松说,如果只读眼前的畅销书就是沙子和珍珠一起拥抱,如果读过去被认定为好书的书,更多时候会拥抱珍珠。

白岩松说,有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后记中的一段话让他心动。书中说,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中国人走得太快太远,灵魂都跟不上了!白岩松感悟:“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2017年8月,我在重庆梁漱溟故居参加首届乡村建设研习会,住的宾馆就是由梁漱溟故居改造而成的。站在梁漱溟青铜雕像前,老先生的目光恍若当年一样洞若观火。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事实上,梁漱溟不但是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中国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军人物,他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因此他写出了《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答乡村建设批判》等一系列力透纸背的著作。

2017年那个夏天的尾巴,以梁漱溟故居为起点,我们成立了探村博士联盟。梁漱溟、白岩松与我,历史与现代,瞬间交汇出一种神奇的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