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五、推动“全民阅读”立法

五、推动“全民阅读”立法




白岩松自己大量读书,也给“东西联大”的学生推荐书,这些似乎都还不够。他这几年还孜孜不倦推动“全民阅读”立法,这是小题大做还是迫在眉睫呢?

“我没有看见全世界设立一个‘吃饭日’,但是人的肉体要健康就必须吃饭,那么人的精神要健康是不是应该读书呢?全民阅读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法律让你读书,而是把公民读书当成一种硬需求。改变思路,通过立法来保障人们的硬需求。”

2018年“两会”,在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和其他新闻出版界别委员都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是“提倡全民阅读”。

白岩松说:“在第一次有这个提法的时候,我们都很振奋,今天再听到,感觉已经不过瘾了,‘提倡’起码应该变成‘保障’。”

从提倡到保障,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立不立法。立法了,就不仅仅是呼吁百姓增加阅读时间和质量,而是约束政府和有关机构更好地把读书当成百姓的公众需求,从而要去保障他们的权益。

其实,从2013年就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白岩松,多次提到“全民阅读”的问题。

2013年“两会”,《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白岩松、王安忆等115位政协委员在这份提案上联合签名。

2015年12月,白岩松就在《白说》一书的宣传活动上坦言自己将在“两会”上提案建议实行“新书保护期”,在新书刚出版三到六个月之内,折扣不得低于八折。因为低折扣只会产生出版社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导致了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甚至倒闭。

白岩松对大家碎片式手机阅读的现象很担忧,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我更希望用互联网带来的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我始终在提醒年轻人,别把眼睛光盯着屏幕,要经常读书,如果你连读书和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这个国家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消失。”

2016年“两会”,“倡导全民阅读”连续第三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白岩松表示,“我们一开始要把倡导全民阅读当成国家战略,在接下来的阶段要保障和推动全民阅读,第三阶段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化它”。

怎样让全民爱上阅读?白岩松总结了四个关键词。

一是氛围。他说如果家长领着孩子走在大街小巷不能随时看到独具特色、形态各异的书店,这个城市的阅读氛围肯定不浓,“阅读氛围不是靠一个鼠标就可以建立的”。

二是方便。过去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酒。现在观念变了,在推广全民阅读过程中,必须把阅读方便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如果不方便的话谁还愿意阅读?

三是快乐。现在全中国人均年读书仅四五本,这种现象说明读书显然还不能令人快乐。我们想要去快乐读书的时候,有时被家长、老师中断了,大家都用“有用”的概念去打断原本快乐的阅读。阅读要找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四是习惯。他说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不是一代人能够养成的,需要多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代人年人均读书四五本,到我们下一代也许会上升到八本,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就会与世界上阅读率高的国家接近了。

看了上面梳理的过程,你明白了吗?老百姓读个书还立什么法,难道还要通过立法的方式让所有的老百姓必须读书?这是一种误解。

白岩松所说的立法不是要约束老百姓读书,而是要让老百姓把读书当成像吃饭一样的硬需求,要约束政府,保障老百姓读书的各方面权利,比如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等。你赞成吗?

此刻,我必须坦白,写这本书时,很多时候我感觉语言生涩,大脑短路。怎么办?看书充电。从跃动的字符、故事、逻辑中汲取激活自己的能量,很管用。

回到原点,为什么要读书?我们每个人可能会给出千百个答案。白岩松的回答是:一个是生命前行时候的推动力,一个是生命回望时候的坐标。相信阅读不仅会让个人变好,也会让一个国家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