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清华教授:曼德拉节目该评奖吗?

清华教授:曼德拉节目该评奖吗?




对人的评价,其实是最难的。

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中写道:“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对与错,如何评价?好与坏,怎样评估?岸,在哪里?”

2013年12月5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对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后人怎样评价?媒体该怎样报道?

央视快速制作了专题节目,丰富的信息呈现出这位世纪老人为自由平等,特别是种族和解而做出奋斗的一生。演播室连线驻美国前方的记者,第一时间传达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悼念讲话的精神,屏幕底端的标题是“全球公民典范”!伴着香港歌手献唱的《光辉岁月》,镜头中不断展现曼德拉一生的辉煌瞬间,尤其强调他与原白人统治者和解,以非暴力方式结束种族隔离的伟大历史功绩。

2014年12月19日,白岩松作为评委之一的电视节目评奖,重要奖项颁予中央电视台纪念曼德拉报道全天整体编排等。

理由写道:“这一天,节目的特别编排,文风朴实,哀而不伤。民主、宽容、和解、自由等关键词准确刻画了曼德拉一生的追求与价值,也让观看者动容并为之沉思。这一天,纪念曼德拉的内容,可以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各国同步播出,因为它与人类同在!”

而另一个视角是,北京高校的一名学者,看到电视台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的专题报道后,挑灯写了一篇文章:《曼德拉报道暴露中国媒体的糊涂范》。

他认为媒体对曼德拉的报道,“过分夸大和美化了曼德拉的英雄角色。南非的种族和解不是哪个英雄人物缔造的结果,更不是冲突双方本着和平的意愿自然形成的结果。曼德拉固然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但是这位在冷战发展关键阶段被困于牢狱之中的老人不可能给20世纪90年代南非的政治局面带来决定性影响”。

他认为报道中真正忽略的背景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与和解的关键因素。一个因素是二战之后亚非拉国家广泛而持续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中包括各种人员、物资、技术的支持和在联合国范畴内持续展开的与欧美原殖民地宗主国之间的斗争。另一个因素是,亚非拉殖民地人民对解放和平等的呼声催生了20世纪60到70年代全球范围内要求种族平等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民主运动。

在他看来,曼德拉的确是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但是曼德拉在冷战结束后不断宣称忘记仇恨走向和解,最终放弃了激进的社会经济结构改造,只谋求政治权利和种族身份平等。而在决定意义上,为南非黑人和印度人最终带来和平与平等的,恰恰是长期的暴力和非暴力抵抗,而不是相互谅解的宽容精神。

和这位学者有共鸣的是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李彬教授,他在《新闻记者》杂志上发表《再塑新闻魂——浅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科学与价值》,文章里提到纪念曼德拉的相关报道。

“丧失中国对这一新闻以及相关背景的解读,是成为西方媒体及其话语的传声筒——事实上,曼德拉当年曾经积极从事革命斗争,组织武装暴动,不幸被捕入狱,为南非当局提供曼德拉行踪情报的正是美国中情局。曼德拉入狱后,与世隔绝几十年,同后来的历史进程基本隔绝了。报道却遵循西方媒体的口吻,按照欧美刻意扭曲的曼德拉形象,讲述了一个西方乐观其成的曼德拉神话,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政治判断。正如一位青年学者所言:‘曼德拉的革命生涯基本上孤立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也孤立于所有国际力量,这样的报道不是真实客观的,它基本上等于是一场政治宣传。’”

从新闻规律上看,曼德拉是一个精神符号,他逝世的新闻是值得大力报道的题材,但是新闻是有立场的。新闻界对一个政治人物去世的报道,不是简单地臧否个人,也是在传达一定的政治观念和媒体立场。

在那位青年学者看来,如果新闻报道把南非种族间的最终和解完全归结于开明政治人物的相互妥协,就等于掩盖了中国曾经参与其中的,长达数十年的国际主义力量支持非洲人民抵抗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而这恰恰是欧美国家乐见其成的舆论导向。

那么,关于曼德拉逝世的报道,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按照那位学者的观点,也该突出的背景是包括中国等在反种族隔离运动中起到的作用。因为南非人民为了解除种族隔离而做出的努力奋斗从来都不局限在这个国家内部,而是一个重要的国际事件。中国起到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就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的通信,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每一封回复给对方的电文中都对这些抵抗运动表示出毫无保留的支持。不仅如此,如果离开中国、苏联和古巴等国对南非周边多个国家民族独立和社会经济建设事业的持续支援,离开这些国际力量对南非国内抵抗组织的直接帮助,南非的反种族隔离斗争不可能获得长期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这些讨论让我想起了央视评论部原副主任陈虻,他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坐标系”。为了形象解释“坐标系”的理念,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都听过他拿烟盒当道具的理论。

“这是一盒烟。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3000字,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吸烟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是不吸烟的人的多少倍。还是这盒烟,我把它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那哥们也许会给你写出来这个包装设计的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如果给烟草生产商,他可能会告诉你这是烤烟型,它的烟丝产地在哪儿,它的加工工艺是怎么样的,更高一级别的烟丝是怎么过滤的,成本是多少。如果给一个经济学家,他会告诉你,烟草公司是国家税收的大户,还有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他说,一个栏目,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第一个就是人性的坐标,第二个坐标,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呈现这种人性与人的行为时,寻找他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关系。

电视台编导在查资料编节目时,怎样避免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是否要多一些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认知?

关于曼德拉的报道,究竟是客观公正,与国际接轨?还是需要补充历史坐标系的背景信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交锋,也提供给我们思维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