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网络上的黑白粉丝,孰是孰非?

网络上的黑白粉丝,孰是孰非?




现在粉丝也流行个性化表达,李宇春的粉丝叫“玉米”,那白岩松的粉丝叫“白粉”?不对,网上的版本叫“岩石”。

中国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岩石”群体之庞大,难以统计。我们不妨到几个粉丝聚集重地,百度贴吧、知乎、豆瓣小组上看一看,“岩石”有什么样的言语、姿态和交流氛围。

截至2018年3月,百度贴吧“白岩松吧”有123621篇帖子,标语是“喜欢白岩松的岩石交流的平台”。

“白岩松吧”是个小王国,除了有白岩松的节目、演讲动态分享,还有“8·20老白生日祝福视频”“白岩松——有话对你说”等情感表达话题,有人还画了白岩松的漫画,配字“千磨万击还坚劲,立根原在破岩中”。

其中关于“喜欢白岩松的人是几零后呢?”的调查,有1700多人参与回答,结果排第一名的是“90后”,占54.2%,排第二名的是“80后”,占28.7%。

有一个号称是“岩松叔叔90后的岩石粉”的老白粉丝,专门做了一首四言诗。

草原赤子,内蒙骄傲。八岁丧父,尚不知痛。生小顽劣,可怜母心。始自懂事,痛改前非。奋发图强,考进广院。节节高升,步入央视。初期触电,遍体鳞伤。夜夜难眠,噩梦连连。贤妻相助,走出恶境。自此辉煌,事业腾达。九七港归,岩创直播。始为人父,欣喜若狂。三峡截流,岩心飞翔。申奥申博,岩功不没。悉尼奥运,全程解说。严冬寒冰,爱心融融。汶川地震,感同身受。抗震救灾,身体力行。北京奥运,位不可缺。感动中国,年年主持。快乐春晚,有你更乐。焦点访谈,严明为民。新闻周刊,盘点大事。新闻半时,天天播报。新闻1+1,深度剖析。民族脊梁,盖世英雄。中华有你,国之光荣。国民有你,心安虑除。岩松叔叔,健康长寿,快乐无疆,合家幸福。

再看豆瓣小组,有“白岩松”“我们都爱白岩松”“白岩松批判”等各立山头的小组,遥相呼应。

知乎上涉及白岩松名字的问题数不胜数,其中白岩松话题下就有142个问题,包括:“白岩松是否被过誉”“如何评价白岩松不解说菲律宾出场?”“如何解读白岩松耶鲁大学演讲?”“对肃宁枪击案白岩松的回应你的看法?”“如何看待白岩松三问互联网?”“作为新闻人,柴静和白岩松,哪个更纯粹?”等。

综合这三大平台浩浩荡荡、洋洋洒洒的海量帖子,我把白岩松的粉丝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一:忠心粉

忠心粉就是最支持白岩松、敬仰其行为观点、为之称赞叫好的粉丝们。

知乎上有粉丝就这样讲述:“作为对手与他(央视队)踢过一次足球,感觉在生活中不是长袖善舞,而是内向严肃型的,在球场上踢得很投入认真,有点脾气有真性情。他是体制框架内比较智慧、敢说真话的新闻人。新闻行业可以说是一个高危行业,太左太右都不行。在他同一时代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主持人(不是播音员),但最有名的好像只有他坚持留在这个平台上,还得到主流认可,这背后付出的努力、平衡走钢丝的智慧,非常非常了不起。”

有人说:“正如谭嗣同诗言,‘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个社会从来不缺维护者和批判者,而它需要的是白岩松这样兢兢业业的建设者。”

还有“岩石粉”言辞恳切地说:“白岩松老师是中国新闻界少数非但没有被过誉,现有荣誉还远远不足以匹配其自身的人之一。我亲见、接触过的前辈当中,白岩松老师、陈虻老师所获赞誉和地位,完全不能和他们的远见卓识、敬业精神和从业态度画等号。”

类型二:理智粉

所谓理智粉,就是一分为二看问题,不迷信不盲从,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有一说一。

例如,知乎上有人这样评价白岩松:“体制里的右派,带着原罪与分裂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是,我理解他,喜爱他。他是体制内的右派,体制外的左派。”

有人这样说:“在我看来,他只是一个从小丧父,拘谨、沉重而有点严苛的新闻人。他的工作和每天全中国数以万计的媒体人一样,上网找选题,与班子开选题会,做完节目回家睡觉。这只是一份工作,顶多是一份事业,他比绝大多数新闻人更专业、更敏锐、更有良知,但仅此而已。说到底,他只是个普通人,活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里。做公知、醒世人、救中国的那个白岩松活在朋友圈里,活在微博上,活在大家的想象里。”

还有人结合白岩松的成长背景说:“中国新闻界不缺精英,缺的是脊梁和土壤。”

类型三:体谅粉

体谅粉就是看到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难言之隐,换位思考去体谅。人是环境中的动物,言行举止也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约束和制约。

知乎上有人就这样评价白岩松:“站在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最不容易说出太尴尬的事实、太露骨的语言、太刺耳的心里之声。无所不谈、畅所欲言的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许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到了你明白我明白就可以了。”

类型四:黑粉

顾名思义,黑粉就是站在负面,持黑色观点,不认同,甚至批判、抹黑。

豆瓣小组“白岩松批判”这个名字虽然挺负面,但是组长的开篇语还是挺中性的:“白岩松可能是中国最好的主持人了。但也可能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主持人。身为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当家主持人,白岩松总是在最需要他的时候及时出现。然而虽然获得身后大树的阴凉,白岩松也不得不为大树承担自己的责任。本小组希望能以白岩松为核心,进而关注中国的电视主持群体。批判不一定是负面的,更希望是建设性的。”

这个小组中的确不乏质疑的声音。

例如,“岩松说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犯罪,这是对中国爱国者的最大挑衅”,“老百姓可以没有白岩松但不可以没有警察”,“国家公器的金喇叭”等。

类型五:跟风粉

跟风粉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态度,就是随波逐流,根据外界形势变化,自己的态度也摇摆变化。看到白岩松成了奥运解说“网红”,就凑热闹当粉丝,遇到白岩松争议事件,也赶紧调整态度,成了乌合之众。

有人对白岩松的态度就很复杂:“有个白岩松也比没有好,愤恨出走的记者再多,对大家了解真相也无济于事,真实和谎言掺杂,也比都是谎言好吧。”

不知道不爱接触社交媒体的白岩松是否会浏览百度贴吧、知乎、豆瓣小组这些社交平台,看到那些表忠心、挥旗子、举拳头的“岩石”之活跃,又会有何感想?他会见怪不怪吗?

白岩松曾经在书中写道:“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的嘴里。话说错了,自然在劫难逃;话没错,也有相关的群体带着不满冲你过来。没办法,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即便你的整体节目本是为他们说话,但其中的一两句话没按他们期待的说,责难照样送上。后面跟过来责骂的人,大多连节目都没看过,看一两个网上的标题或一两条情绪化的微博就开始攻击。”

这些年,白岩松在众多网友的舌尖上,上演了多次被自杀、被停职、被禁言的传言事件。他自己说:“我没有想过像大熊猫那样让全中国人民都喜欢我,从来没有想过。”2008年4月15日,白岩松在某网体育评论中写了一篇很短的评论,有关反对抵制家乐福的。几个小时之后,评论后面的跟帖成千上万,而且绝大多数是骂声。他在《幸福了吗?》中写:“我太理解这种骂声背后的爱国主义,因为几乎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我发现,几乎每一代人都有一次与青春荷尔蒙有关的爱国主义激情爆发,像成人礼,也像与这个国家建立休戚与共关系的仪式。”“抵制家乐福还真是一堂与民主有关的好课。”

从2009年的“自杀”,2010年的“挂职”,再到2011年的“辞职”,几乎每年网络上都会有一些关于白岩松的流言。他在《幸福了吗?》中针对“自杀”传言说:“这不过是一次与我有关但其实又与我无关的娱乐,人家不求真相,只求完成这样一个娱乐的过程。”他还说:“所以我终于明白,自杀的不是我,而是这个时代,是人心。”

白岩松认为,被质疑也是进步必有的一部分。“我们刚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互联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如何发出声音?怎么样去理解自由?怎么样去理解民主?怎么样去理解众声喧哗?怎么样去面对你不同意的声音?我觉得都是一种训练。”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岩松对争议倒是很豁达,也很辩证:“互联网其实正在这种乱象当中提供着这样一种训练。但是我们不能沉浸在这种乱象当中,以为有很多事情都是对的。我觉得要逐渐地自我梳理,明白什么是错的,否则我会非常担心。”

网络上的黑白粉丝,孰是孰非,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最后说一个小故事结束此文。

那是2000年,王朔读完《痛并快乐着》,写了一篇题为《痛、病——快乐着》的文章,其中说:“你真有你显得那么重要么?我不相信电视主持人是一个独立观点的表达者,更接受广播学院学生自己的说法:肉喇叭。白岩松在电视上皱着眉头议论了好几年中国的事儿,除了为民请命、关心民间疾苦这些社会共识,我不记得他还有过什么个人观点。在这样的位置上,做成这样已经是最好,但要当真,既让别人当真自己也当真,就是存心欺世了。”

这话锋芒毕露,不太顺耳,不过白岩松没有沉默,并及时回应了王朔。

白岩松说:“原来我还以为王朔也就批评批评老舍、鲁迅呢,没想到这次调转枪口对我这儿来了。第一,我觉得这个早了一点吧,奖状发早了;第二,他那个栏目叫‘狗眼看世界’,我立即发现我得闭嘴了;第三,你可以不同意别人说话的观点,但要维护别人说话的权利。不过王朔是认真对待了,他也是到书店里买了(我的书)去看。我觉得任何东西都会有它的优点与缺点,如果没有缺点,那太可怕了,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吧。当然我不会因为王朔批评了一下,我就格外看重,其他的批评就不看,我也更希望大家把表扬缩小,把批评扩大,因为我还有改正的机会。”

对这样的回应,王朔还能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