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 在生活中修习正念

在生活中修习正念




如何修习正念?

一行禅师的答案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

有一句越南民谣这么唱:“最难莫过于在家修道,其次是在人群中,再次是在寺庙里。”在家里,打破正念的东西太多了,有太多的东西牵着你:美剧开始了,小孩子又哭了……各种各样的事会出现,所以把工作和修行分开,是很难实现的。

一行禅师提到了简单的方法,一种是数呼吸。

这是一种有觉知的呼吸: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吸气,在心里数“二”,呼气,在心里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

在持续觉知呼吸的过程中,这个练习只是起点,可是如果没有正念,你很快就会数错。忘了数到哪里时,只需要回到“一”,然后继续,直到你能够保持正确的计数。一旦你可以真正专注地数,你就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此时,你就可以丢掉这种方法,只专注于呼吸本身。

还有一个修炼的方法是,一举一动都是仪式。

一行禅师说,如果每个人每天禅修一小时,当然很好,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在行、住、坐、卧以及工作时,甚至在洗手、洗碗、拖地、喝茶、和朋友聊天时,都练习正念。

有这样一个故事。师父悟道后,徒弟问:“悟道了以后有什么不一样?平时都做些什么?”

师父说:“我悟道了以后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徒弟说:“我也是饥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那为什么我就没悟道呢?”

师父说:“咱们俩都是饥来吃饭,困来眠,但我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随遇而安,随处可栖。你呢,心中多了分别和选择。”

有一句话叫“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分别心让痛苦由此滋生。

有的人练习了这样的淡定和平静,也就看淡了很多事情,变得没有什么追求了。

其实,这就像是我们对“中庸”的一种误解。很多人理解中庸,说中庸是差不多就行了。这个概念不对,中庸是一个特别难达到的境界。孔子说:“中庸其难哉。”孔子说修炼了一辈子,能够做到中庸都很难。

在我个人的解读里,中庸的意思是合适的极致,你能够把合适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合适,这才叫作中庸。

当你能够无分别心,把自己的状态修炼到一种境界的时候,其实你的人生还有着大把可以追求的东西。

正念帮你摆脱了社会的惯性。人们总是追求的东西太多,被社会的惯性所操作。不知不觉中,别人就成了我们自己。别人住大房子,别人赚很多钱,别人买好车,我们也得这样。

当一切物质都有了的时候,我们又在向往绝对化的自由。其实,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一个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恰恰是他最不自由的状态,因为他被情绪控制着,他是自己情绪的奴隶。

怎样才能摆脱社会的惯性,不被情绪带走?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正念调动出来,让自己时刻处在正念的状态之下。

当你能够把周围的一切东西放下时,你会发现外在的纷纷扰扰都只是外在的幻想,是空的、没有自性的。一件很坏的事,在若干年以后,回过头来看却是一件好事。

一行禅师提出你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正念日,让一周里有一天属于你自己。

起床的时候告诉自己,慢慢起,借由每一个动作来滋养正念。起床后,刷牙,洗脸,平静而放松地做所有早上的事情,在正念中完成每一个动作。

花半小时慢慢地洗澡,洗完澡,你可以做家务,例如洗碗、打扫、擦桌子、拖厨房的地板,或整理书架上的书。不论做哪一样,轻松、从容地做,安住正念中。

刚开始修习正念的人,最好在正念日一直保持沉默。这不意味着你一句话不能说,你可以聊天,甚至唱歌,但无论是聊天还是唱歌,都要对你正在说什么、唱什么,保持全然的正念,并且尽量少说或少唱。

拥有正念的人,依然可以生气。只是你生气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此刻正在生气。如果没有这个观察者,你任由生气的情绪带动着自己去生气,就永远停不下来。必须能够面对我们的痛苦,还要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慢慢地照顾负面情绪。

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你压制它,跟它吵架,或者被它控制跟它打架,都会让你出问题。你要关照它,说“我又生气了”“我又嫉妒了”,然后回到正念。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后,有惊人之语:“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天知道。”

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看待生死的态度,一行禅师也是如此,他很轻松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说,生和死是生命的两面,没有它们,生命不可能存在,就像一个铜板必须有两面才能存在一样。只有在当下,我们才可能超越生死,才可能知道怎样去活,怎样去死。他的修为很高,他轻松地写一写与生活相关的文字,你也会觉得他境界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