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 指数型组织:打造“独角兽”公司的十一个最强属性

指数型组织:打造“独角兽”公司的十一个最强属性




《指数型组织》是对创业者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创业的核心,就是要能打造指数型组织,否则根本没法混到“独角兽”的行列。如果进不去,你就会被“独角兽”不断地挤压,所以必须得知道指数型组织是什么。

有一次年会,我们请来了一位非常著名的教授——耶鲁大学的理查德·福斯特教授。理查德·福斯特教授说在500强企业的名单里,1920年,企业的平均寿命是67岁。2015年,平均寿命只有12岁,而现在500强当中,有一大部分企业的成立时间到现在还不到10年。

世界上一批大公司都是在十几年之内成长起来的,那老牌的大公司都去了哪里?像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公司,它们逐渐被新兴企业淘汰掉了。



线性思维与指数思维


为什么企业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里核心的是两个思想的决战:一个叫作指线性思维,一个叫作数型思维。

线性思维的例子是摩托罗拉。摩托罗拉当年做铱星电话,这个系统想让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能通上电话,只要接进一个复杂的卫星天体系统就可以。金属铱在元素周期表里排名第77位,铱星计划代表着他们要向天空发射77颗卫星,把地球整个罩住,任何一个点都能够收到信号。可部署还没有完成,摩托罗拉公司就倒闭了。

摩托罗拉倒闭的原因就在于摩托罗拉发射77颗卫星涵盖整个地球的想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思维。

起初,摩托罗拉通过计算发现,手机信号塔的成本,每座大约需要花10万美元,还要加上维护等费用,所以需要花更多钱,不如利用卫星实现一劳永逸。

可是最终,它被一个指数型的现象给打败了。在地面上建基站的成本在逐渐降低,而网络速度也发生了数量级的提升,手持设备更是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

科技发展如此迅速,2000年收购铱星的主要人物丹·科卢西说“铱星的商业计划在该系统开始运营的12年前就已定死了”。这个时间跨度太大了,大到你根本不可能预测到当卫星系统终于部署完毕时,数字通信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另外一家步其后尘的公司就是Nokia(诺基亚)。

2007年,诺基亚斥资81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名为NAVTEQ的导航和地图公司。

NAVTEQ是当时道路交通传感器行业的垄断者,它的传感器覆盖了13个国家35座大型城市里大约40万公里的道路。

诺基亚的商业逻辑非常简单,它认为只要控制了这些传感器,就能控制移动及在线本地信息,就能够有资产来对抗谷歌和苹果。

但是,诺基亚没想到的是,它这种在过去几十年里处于主导地位的线性思维已经不能再继续引导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了。

以色列一家名为Waze的小型公司在同一时期成立了,Waze靠用户手机上的GPS传感器来获取交通信息。这比固定的传感器基建设施还要灵活,最重要的是增加每个新设备所需的成本几乎为零。2013年,谷歌以11亿美元收购了Waze。Waze在设备、规模和人员上都远小于NAVTEQ,但是它为谷歌地图业务带来了指数级增长。而诺基亚遵循了老旧的线性思维,购买了实体的基础设施,最后永远丧失了行业领军的地位。诺基亚被卖给微软的时候,才卖了72亿美元,诺基亚整个儿的价值还没有达到它收购NAVTEQ公司的钱,多么惨痛的教训。这就是线性思维和指数型思维之间的区别。

21世纪的人类所要面临的挑战就是要用尽我们所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时代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建立新企业,提高成功的概率,应对眼前的挑战。这个方法就是指数型组织。

指数型思维最经典的理论就是摩尔定律,我们已经见证了摩尔定律的效应。摩尔定律简单地说就是每18个月,计算能力的性价比就会大约翻一番。比如1971年,普通的电路板只能搭载200个芯片。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我们已经能在相同大小的物理空间中实现百万兆的计算能力。

在数学的领域里,就是对数曲线和幂次曲线的区别。电视的传播速度就是对数曲线,比如电视上播一个新闻,全国好多人都知道。慢慢地,消息的传播开始变弱,谈及的人开始变少,它就不会再去更多地传播了。它一次性到达了巅峰,然后逐渐下滑。

幂次的特点是一开始用的人很少,比如说微信。微信一开始用的人很少,慢慢地,看到身边有人用,然后越来越多的人邀请你用。后来,就发现大家都在用。

我经常跟别人开玩笑,说我最近读书就有点儿幂次法则了。当然,这只是开玩笑,大脑还做不到幂次,但我读书的确比原来读得快了很多,比如《指数型组织》,我坐飞机从北京到深圳一趟就读完了。原来是我每次读的书都会累积在我的大脑里,便于用来理解下一本读的书。读的书越多,我理解下一本书就越快,整体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这个就是一种微型的指数型组织。

很多人老问我,怎么能够读书读得更快?多读就能更快,因为你的大脑是可以变成指数型的。

指数型发展开始出现在各行各业,以下是书中的三个例子:

移动电话行业的发展符合指数级发展。

2002年,专家们预计移动电话行业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6%。而实际上,到了2004年,这一行业实现了100%的增长。到了2004年,他们根据过往表现所给出的预计增长率变成了14%,但在2006年,实际增长率再次攀上100%的高峰。等到2006年,分析师们预测说这次销量只能增加12%——结果事实是又一次翻倍。尽管已经有了3次值得警醒的失败,但这帮专家在2008年还是给出了少得可怜的10%的增长率预测,最后他们依然眼睁睁地看着实际数字再度翻番——又一次100%的大跳跃。

基因测序也是如此。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启动了,其目标是完成个人基因组的完整测序工作。当时的预测是,该计划需要耗时15年,耗资60亿美元左右。然而,在预计时间跨度刚过一半的1997年,仅有1%的人类基因组完成了测序。每个专家都认为这个计划已经失败了,既然7年时间才完成了1%,那么要想完成整个测序的话,肯定就要花上700年了。研究骨干之一的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接到了来自朋友和同事的电话,他们都劝他中止这个计划,以免让自己更加难堪。“别把饭碗给丢了,”文特尔还记得朋友们当时的劝说,“把资金退回去吧。”

不过,当被问到对此事的看法时,《奇点临近》的作者库兹韦尔却对这“迫在眉睫的灾难”持完全不同的观点。“1%,”他说,“这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库兹韦尔注意到了别人都没发现的一个细节:每年完成的测序量一直都在成倍增长。1%翻倍7次的话,就是100%了。库兹韦尔算得没错,而且实际上,该计划在2001年就提前完成了,经费也绰绰有余。那些所谓的“专家”这次整整算错了696年。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摩尔博士花了10万美元完成了自己的基因组测序。后来,同样的测序只需要1000美元左右。再后来,可以降到100美元,到2020年,甚至可能只需要一枚硬币而已。

机器人领域同样发生了类似的变革。

前宇航员丹·巴里在评价亚马逊一款售价17美元的玩具无人直升机时说:“30年前,这架玩具飞机使用的陀螺仪,太空飞船的工程师们得花1亿美元才能造出来。”

这些科技产品的成本都在垂直下降。3D打印机的作用很神奇,例如,你想要一个杯子,不需要买,可以利用3D打印机打印一个。

3D打印,之前大家都觉得好贵,没有人买得起,现在最便宜的3D打印机售价仅为100美元。

书中还特别关注了中国的情况:“试想一下,在过去几十年的进步中,中国经济的根基依然是制造业。这就意味着在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可能会遭到3D打印技术的严重威胁,而这还只不过是对一个产业造成的影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