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示弱的勇气 > 07. 知识不是用来累积的,唯有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才华

07. 知识不是用来累积的,唯有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才华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病第七十一》)

你是否自认为脑袋里装满了大量知识及信息,什么都知道?其实这是非常严重的误会。最糟糕的是根本近乎无知,却故意不懂装懂,这样就只能说是“病入膏肓”了。唯一称得上真正了解的人,明白“道”无法用言语说明,是必须靠自身实践“无为自然”才能体会的真理。

老子说:“能知道自己无所知,此乃最上乘的境界。相反的,不知道自己无所知,却以为自己‘知’,这就是一种毛病。”

自以为了解人生的人,其实才是最不懂人生的人

长久以来,人类社会始终处在一个偏重知识的时代。而网络社会的演进,大量信息迅速传播,更使得这个倾向雪上加霜,人们光说不练的倾向似乎更加严重。老子似乎早已预见了这样的问题,说道:

“是否具备知识,是否知道某件事,这些根本没有价值。正因为‘知识越丰富的人越伟大’这种莫名奇妙的价值观,才会出现不懂装懂的人,这些人都病了。”

老子说这是一种“病”,可说是极为辛辣的批评。

如果把这个论点和儒家的想法相比,你会发现很有意思。

《论语》中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讲白了就是“知道的事和不知道的事应当截然分明。”

但是,老子对于孔子所说的“知道”,却表示“那只是自以为懂,其实什么也不懂”。或许多数人都会认为“比起老子,孔子说的比较浅显易懂。话说回来,拥有大量知识究竟犯了什么错?”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疑问呢?让老子来说的话,他或许还会表示“‘浅显易懂’这句话本身,就是判断错误”。

老子认为要求知识浅显易懂与否并不重要,因为“人生在世若是连最重要的真理都不知道,拥有再多的知识也没用”。

根据老庄思想,知识只不过是让自己看起来显得很聪明的装饰品。

希望各位把这个观点当作“逆耳忠言”,重新检视生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