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2 > 人道主义者的救赎

人道主义者的救赎




作者:埃米莉·特劳特曼

译者:黄伟鸿


奋斗在第一线的救援工作者通过“冥想疗愈项目”来对抗职业倦怠。


艾米特·菲茨杰拉德(Emmett  Fitzgerald)清晰记得自己必须离开海地的那一刻。2010年那场灾难性的大地震摧毁了逾30万座建筑物,110万人流落街头。地震发生后,这位38岁的救援人员在太子港工作了两年。在海地的前六个月里,他管理着一个收容了2.5万名无家可归者的难民营。后来,他在国际移民组织政策部工作,并在太子港的联合国基地管理着5000万美元的救灾预算。

他打心底里感觉自己从事的拯救生命的工作至关重要。尽管工作压力大,每次合同到期时,菲茨杰拉德都会选择续签合同,咬牙干下去。“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他坦言,“我知道这种状态持续不了多久。”

一天早上,菲茨杰拉德开车冲过一个又一个红绿灯,赶去参加一场他根本不想出席的会议。最终他迟到了,并因此被老板奚落一番。当菲茨杰拉德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下时,有一个小孩来到他的车窗前,向他讨吃的。他突然发脾气,冲小孩大吼,叫他滚开。那个小孩愤然离去之后,菲茨杰拉德呆坐在红灯前,意识到自己变得不认识自己了。“我对这个孩子过于火大,对这个世界也是如此。”

在约旦安曼的加里森研究所里,救助工作者们在商讨压力管理的应对策略

在第一线的救援工作者面临着长期的压力和精神创伤。调查显示,救援人员被派驻工作的时间越长,产生职业倦怠和抑郁的风险就越大。这类精神问题会在一些救援工作者的身上突然爆发:他们可能会精神崩溃,甚至试图自杀。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职业倦怠就像缓缓熄灭的灰烬,慢慢吞噬了一个人的同情心。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情绪瘫痪后,菲茨杰拉德向加里森研究所(Garrison  Institute)寻求帮助,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加里森的冥想训练中心。该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是一座跨信仰的修道院,其目的是向从事救援性工作的人们教导“冥想方法的实际应用”。菲茨杰拉德参加了一个针对人道主义者的试点讲习班,这个讲习班课程的原型是研究所为家暴幸存者设计的一个热门教程。

作家兼佛教冥想老师莎伦·扎尔茨贝格(Sharon  Salzberg)帮助开发了该项目。当她目睹了从海地归来的救援工作者慢慢涌入她在纽约开设的学习班时,开始将救援工作者的健康问题确认为公共健康问题。“这些人代表我们大家从事着如此艰难的工作。”她说,“他们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

加里森研究所决定将这个针对救援工作者的项目扩展为“冥想疗愈项目”(Contemplative-Based  Resilience  Project),菲茨杰拉德于2015年被任命为项目总监。他现在满世界飞,试图说服各个救援组织趁早为员工的健康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