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2 > 移动与组合:众建筑设计中的“策略性城市化”

移动与组合:众建筑设计中的“策略性城市化”




在西方,“策略性城市化”(Tactical  Urbanism)是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具有鲜明的社会创新意涵,指在城市化过程中,民间力量以本地化方式解决本地问题,通常是在低成本、低风险、容易操作的条件下,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临时性改变,以居民自身的居住品质以及邻里互动和公众聚集场所的品质,从而在公私两域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目标。同时,不仅本地居民拥有的个人财产及社会资本能够获得提升,相关城市空间和建筑物的潜力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可骑行移动的众行顶。鲁汶,比利时,2016

传统的城市化战略或那些涉及复杂城市系统的自上而下的改造计划,和由本地人群自下而上发起的反应灵活、切实可行的行动构成的策略性城市化截然相反。事实上,在中国,“策略性城市化”并非新物。近几十年来,许多中国城市的老居民区都历经了一段个体(家庭)自发建设时期。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那些新的设计,如不具备下水道设施条件的卫生间、有创意的装置布局、新的公共空间创设等,这些民间自发的实实在在的增项往往改善了街区的功能与氛围,使之重新焕发活力。

伸展连接后的众行顶,市民在其中享受文化活动。鲁汶,比利时,2016

众建筑就是“策略性城市化”的实践者之一。

在气候温暖的中国南方,大排档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餐饮服务场所。大排档通常临时占用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受天气影响较大。因此,在中国南方城镇路边的大排档,常见一种伸缩棚:在大排档营业的时候,人们在这些露天空间展开一个遮阳避雨的顶棚,而在营业结束的时候折叠收起。对大排档的经营者以及市政管理者来说,布置和撤除这个顶棚都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对众建筑来说,这个看似平常的伸缩棚却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众行顶”由此诞生。

与大排档的伸缩棚相比,“众行顶”不动声色地做出一项革命性的设计创新:可移动性。作为一个两层楼高的可伸缩结构,“众行顶”下部由多组踏轮支撑,可由至多十人同时骑行,从而能够在城市中便捷地移动;整个装置为折叠式的,展开之后,可以像手风琴般覆盖12米长、跨度10米的整条街道的路面,将各自分隔的城市空间重新联结在一起。

大排档的伸缩棚是灵活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民间智慧——白天伸缩棚收起,让出城市的人行道空间给行人;晚上伸缩棚拉出,临时“占用”一部分人行道,变成大排档。而众建筑给予了伸缩棚更大的灵活性,加上可以骑行的轮子,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各处城市的公共空间。

作为一种制造临时公共空间的可移动设施,“众行顶”是“策略性城市化”的一种物理表征。它唤起人们对既有的低效用都市空间(如停车场、小街巷)的注意,以及将这些空间转变为动态且吸引人的新公共空间的可能性。如果将多种型号的“众行顶”搭配起来,还能构成俯视之下具有丰富变化性的连廊和通道,并通过新的布局,将这些各自分散的空间连缀在一起。同时,“众行顶”的设计策略是保持对普通公众的开放性和参与性——各种各样的人群可以通过“众行顶”的安装、骑行、架设和回收工作,相互接触、交往、合作。

如果说“众行顶”为动态利用作为稀缺资源的城市空间找到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案,那么,“广仁众空间”则为困扰世界上很多城市的“内城衰落”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之道。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人口、商业和机会开始向设施更加完备的新城区转移,曾经作为城市唯一中心的老城区几乎无可避免地纷纷衰落。“内城衰落”这个现象最早出现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目前中国的一些城市也开始面对这个问题,烟台就是其中之一。

在烟台,与新商务区的繁华景象相对应的是,一街之隔的历史老城区则略显沉寂。加之此前这里的老建筑多被出租给了会所、餐厅等高消费业态,就更显得拒普通人于千里之外。为重新激发老城区的活力,众建筑设计了“广仁众空间”这座建筑,并在短短一个月内建成。“广仁众空间”是一座综合文化中心,整座建筑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多层预制房屋系统,由空间结构系统和其中插入的预制房屋系统组成,而且该建筑还具扩展性,结构与房屋可依需求增减或更换位置,有无数种组合可能。所用到的“插件板”集保温、设备、内外饰面及门窗于一体,可快速建成各种适用的空间。整座建筑被钢结构框架轻盈抬起,四面开敞,空间多样;建筑周边接驳有多种用来创造移动空间的装置,配有多个可在城区中移动的骑行组件。

作为烟台老城区复兴项目“广仁计划”的一部分,“广仁众空间”以其一系列多元化的可组合空间吸引着到访者,包括室内外的社交场所、活动空间、图书馆、阅览室等。“广仁众空间”以友好的姿态邀请人们进门参观展览、阅读书籍或在平台上观赏海景,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聚集到广仁路历史街区这片素有“烟台会客厅”之称的地方。从社会意义上看,“广仁众空间”是一个激发城市生活事件的空间,它刺激了更多市民文化活动的发生,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

以可移动的“众行顶”和可快速搭建的“广仁众空间”为代表,面对生活在特定城市空间里的各类人——他们的阶层特征与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共享一种历时短暂而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众建筑试图提供一种准确的对策,依托大众的日常经验,却在新的公共空间的制造品质上,比大众惯常的期待走得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