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企业家精神 > 以德为本的经营

以德为本的经营




中日经营者交流论坛演讲——2007年7月5日

中国天津举办了一个以“中日企业家交流论坛——建设和谐企业”为题的论坛。本论坛是在中国国有企业天津市一轻集团总经理林永宁先生的发起下举办的。林先生在1990年接触了稻盛哲学,开始以经营理念为中心开展经营。

稻盛率领190名盛和塾塾生参加了这个论坛。本次演讲是稻盛在随行的四位塾生进行经营体验发表后所做,在当地媒体中也取得了较大反响。



孙中山的“王道”与“霸道”


今天,我打算以“以德为本的经营”为题,给大家讲一讲我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经营体会。

凝聚一个组织,一个方法是“以力治之”,这也是政治及外交上常见的手法;另一个方法是“以德治之”。换句话说,治理一个集团,有基于品德的“王道”及基于力量的“霸道”两种方法。

说起“王道”与“霸道”,令人不由想起民国之父孙中山于1924年访问现在天津的姐妹城市日本神户时所做的演讲,其中有一段关于“王道”和“霸道”的论述。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联合国组织成员。从那以后,日本国内政策日渐向帝国主义倾斜。同一时期,孙中山已经发动了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为了建立新中国,他到日本访问,寻求友人的支持。当时,他向日本人提出问题:“西方的物质文明是科学文明,是崇尚武力的文明。欧洲人用这种武力文明压迫亚洲,用中国的古话说是一种‘霸道’文化。但东洋还有一种更加优秀的文化,那就是‘王道’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就是仁义道德。”“你们日本民族既引进了欧美的霸道文化,又拥有亚洲王道文化的本质。从今以后,日本对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鹰犬,还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护盾与堡垒),就由你们日本国民去详审慎择。”

遗憾的是,日本把孙中山的忠告抛诸脑后,一头扎进了霸权主义和富国强兵之路。然后对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发动侵略,给这些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给这些国家的国民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导致他们的大半国土化为一片焦土,陷入一派凄惨的景象,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孙中山所说的“王道”,就是以“德”为基础的国家政策。自古以来,“德”在中国体现为“仁”“义”“礼”三字。“仁”即慈悲之心,“义”即符合道理,“礼”即注重礼节。同时,“仁”“义”“礼”兼备的人被称为“有德之人”。换言之,“德治”是指以高尚的人格治理集团。



企业经营唯有德治


要想企业经营长久繁盛不衰,成为真正的“和谐企业”,唯有走“德治”之道。要想让员工尊敬经营者,经营者就必须以“德”为本经营企业,这也是本次论坛的讨论主题。“德治”是创立“和谐企业”最有效、最务实的道路。

欧美多数企业以霸道即“力”来治理企业。例如,运用资本的逻辑任意决定人事权、任命权,或者通过金钱刺激来驱使和支配员工。

以“力”统治企业的象征,是经营者与员工之间极为悬殊的收入差异。欧美企业的经营者,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收入,与普通员工相比,往往高得离谱。美国大企业的经营者,年薪高达数十亿日元的屡见不鲜。

经营者再优秀,单凭其制定的战略,不可能使企业发挥机能,顺利运转。大企业动辄有数万名员工,企业营业额和利润都是每个员工在各个岗位上日夜辛勤劳动的成果,是员工汗水的结晶。

因此,经营者个人获得超出普通员工或骨干员工数百倍的高额报酬就显得不合情理。但往往能力越优秀的经营者,越倾向于采取“力治”的方法。

然而,以权力压制人,以金钱勾起人的欲望,是不可能建立起“和谐企业”的。这样的经营方式即使能收获一时之功,也终将招致员工背叛而破产。企业必须追求永远的繁荣兴盛,要做到这一点,我相信,除了以“德”为本的经营,没有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