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卓越企业的经营手法 > 不应该否定的日本人的精神性

不应该否定的日本人的精神性




确实,日本人“以和为贵”的态度,不表达明确意见的习性,不喜欢突出个性,“枪打出头鸟”的社会习惯,近于形式平等的平等主义,差距过小的工资体系等,所有这些,在海外的企业经营中,在要求坚强果断的领导力的时候,是不合适的。

企业经营中的领导力,首先要求提出明确的企业目的和使命。然后,需要将这种目的和使命向整个组织彻底渗透的统率力,以及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分析力等各种各样的资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人态度含糊的性格,不喜欢突出的领导力的性格,在海外的经营中会成为障碍。这一点是日本人应该承认的弱点,应该努力加以克服。但是,日本人在自己的文化中培育的“精神性”是不是应该一概否定呢?我认为决非如此。

例如,日本人所具备的细腻的“美意识”,共同拥有的“触景生情”的独特观念,它表达了优美,表达了伴随细微忧伤和喜悦的心灵律动,这是很难向欧美人解释清楚的微妙感受。在每个日本人的心中,都有这种旋律,将日本人深沉的情感形象化。

还有,日本人构筑的人际关系看重真心实意。因为未受外族的侵略,习惯了和平生活,所以形成了“相信人的善意,很少怀疑别人”这样的人际关系。以诚实、信赖、信用为前提的人际关系对现代日本的企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还有,具备对于工作的独特价值观。例如,“制造器物要准确精细”;从勤奋工作中获得喜悦的劳动观;“当无名英雄,在背后卖力”。这类朴实的人生态度受到人们的认同,成为社会的共识。正因为具备这样的价值观,工作就会精益求精。经日本人的手做出来的工艺品精致美妙,常让外国人羡慕,赞叹不已。

另外,日本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这同欧美人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强烈正好相反。正因为如此,被人批判缺乏主体性,日本人也并不在意。自己谦逊,让对方受到鼓励,体贴对方的情绪,日本人具有这种思维方式。

还有,日本人具有独特的宗教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这个世界上的森罗万象,都有神灵驻宿。这种观念与基督教等的“一神教”有很大的区别。这样的思维方式教育日本人对于一切存在都要抱慈爱的态度,要珍惜大自然。

我想,日本人的这种精神特性在许多格言、谚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好心有好报”这句话在日本社会流行,意思是“祈愿别人好,这种行为不仅对别人有利,而且善报一定会返回到自己身上”,就是善必有报的意思。

同样,在中国的古典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也是众所周知的,意思是“常常积累善行的人家,善报一定会延及子孙”。我认为,这是与日本人的心景相符合的。

在商业的世界里也一样。例如日本人把“为对方好”当作经商的规范。在距今300年前的江户时代,石门心学的鼻祖石田梅岩触及了商业的精髓,他说:“真正的商人考虑的是让对方赚钱,自己也赚钱。”真正的商人要让对方高兴,自己也高兴。这就是石田教诲的经商之道。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形成了日本商业道德的基础。

我认为,日本人的这种精神性还可以用下述词汇来表达:诚实、正直、真挚、谦虚、感谢以及慈爱。

这些朴实的词语都是我们在孩童时代父母和老师所教导的。同时,认真思考的话,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概念绝不是日本独特的东西,基督教以及其他所有的宗教都教人“与人为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凡是人都应该重视并遵守这样的规范。

也就是说,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培育的精神性绝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通用,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态度。同时,这种高尚的精神性、高迈的伦理观,在现代的商业世界里也是必需的。日本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构筑了世界上少有的和平协调的社会,在迎来21世纪时,在全球化越扩越大的世界里,这种高度的“伦理观”是必不可缺的。

因此,我认为,日本人在从事海外事业的时候,对于从日本的“文化”中培育起来的日本的“精神性”“伦理观”应该抱有自信,应该主动积极地倡导。当然,有一句俗话叫“入乡随俗”,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欧美管理体制中优秀的东西,该吸取的就要吸取,该学习的就要彻底地学习。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和魂洋才”,日本人的经营一定能够跨越国界。



“和魂洋才”的经营


实际上在美国,我就是依据这一观念开展经营的。只是非常粗浅的经验,我想介绍两个例子,都是我在美国不断实践、不断修正的经营经验。这样的事例让我实际感受到,以日本人所看重的精神性和伦理观为基础经营企业,在美国也是行得通的。

第一个例子是京瓷集团在北美的总公司。该公司的成立要追溯到1969年,它是京瓷为了打开美国市场,最早在美国设立的销售据点。1971年京瓷收购了一家美国半导体公司属下的一个小型陶瓷工厂,开始在美国当地生产产品,作为日本企业,出手算是非常早的。后来,随着在北美事业的扩展,这个公司成了京瓷在北美的指挥中心,并成为北美各分公司的持股公司,一直到今天。

我在经营这家现地法人企业的时候,对于美国的商业习惯和经营手法中应该吸取的东西,都积极地吸收。同时,在经营中,我也非常重视前面讲到的精神性和伦理观,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正确的东西。

例如,如前所述,在日本领导人与员工之间的工资差异较小,相对均衡,而在美国的经营中,虽然我们一开始就没有采用股权激励,但是为了提高经营高层人员的积极性,给予了干部相当高的工资,也就是采用了欧美式的工资体系。

但在同时,为了感谢全体员工的辛勤劳动,我们像在日本一样,给社长以下的全体员工发放奖金,让全体员工共同分享喜悦。还有,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自上而下,而是尽可能交流商量,加深互相理解,这样来把工作做得更好。

再进一步,我认为,在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是经营的基本理念,也就是经营哲学。同在日本一样,我们把“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从最高领导到普通员工,全员学习,全员共有。为此,倾注精力,务求彻底。

这个总公司的社长出任社长已有14年。他原本是公证会计师,从1979年进公司担任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算起,在我们公司的工龄已有22年之久。

另外,这个总公司旗下的几家美国子公司的社长,全都是在这家公司成长提拔起来的干部。京瓷在美国也同在日本一样,倡导“同吃一锅饭,同甘共苦”的人际关系,志同道合,齐心协力经营企业。

对于美国的经营干部来说,不断跳槽,经历不同公司,积累各种经验,就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在美国的这种雇用形态中,我们这些社长却对京瓷的企业哲学抱有深刻的共鸣,对公司抱有执着的爱心,因而能够在京瓷集团长时间地执掌经营之舵。

企业内刊上登载了北美总公司社长在一次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认为,这个讲话集中表达了这些社长的心声。
“由于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也有差异。然而,经营企业的哲学,度过人生所需要的原理原则,归根到底是相同的。比如,在工作上必须努力做出成果;必须考虑对社会做出贡献;相信崇高的宇宙法则。所有这些,不管对于哪种文化、哪种宗教,都应该是真理,都具备普遍性。”

“由于文化的差异会产生各种障碍,也会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有烦恼。然而,正是在克服这种沮丧情绪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种心灵的纽带。我自己是基督教徒,在超越宗教差别的精神层面上,我觉得自己身处京瓷集团也完全没有矛盾。共有高层次的哲学、理念、理想,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障碍。”

顺带说一下,在1970年3月创立这个当地法人的第一个年度,公司的销售额只有100万美元。但现在2000年3月这一期销售额已达10亿美元,增长了大约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