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工作法 > 2002年,从混乱到清晰

2002年,从混乱到清晰




环境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当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必须制定新的战略目标,同时组建新的组织架构,来对新的战略进行支撑。

在企业中,组织架构的作用是分工和协调,调整组织架构,为的是将企业新一阶段的战略和目标转化成一个新的体系或制度,融合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运营中,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以保证战略的顺利完成。也即是说,组织架构调整是战略完成的前提。战略要发生改变很简单,只需要企业高层做出规划就行了,但要让战略落地,那就必须拿出做“手术”的精神,打破原有的组织架构,重组起新的架构。

但不可否认的是,组织架构的调整又是最为艰难的。因为人们总是会对长时间所依赖的某一制度产生惯性,这就好比让一个喜欢吃辣的人不再碰辣椒,并不容易。

腾讯的“英雄时代”

通常,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也是企业的“英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期,公司几乎一无所有,必须“英雄”们各显神通。正如1998年的腾讯,除了几名神通广大的创始人各管一摊外,根本没有其他的管理文化可言。

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直线式组织结构通常被看作最简单又最直接的一种。而这时的腾讯就是采用了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马化腾下面就是张志东、陈一丹等人,隶属关系十分明确,权责清晰。

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是凭着想做爆品、让企业活下去的理念拧在一起,有事大家一起决策,然后简单分工,分头行动,不需要动员,用不着严格的制度约束,但也极具灵活性,毕竟人员少,碰头、决策都特别快。

腾讯最早的三年规划,也仅仅是马化腾和张志东的“一时兴起”。他们办公地点当时在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园的一栋老楼里,面积有100多平方米。摆上办公桌椅后,马化腾和张志东初步估量了一下,觉得这间办公室可以容纳18个人。除了创业“五虎”,尚有13个人的空间。因此他们希望三年以后,公司的员工规模可以“快速”扩张到18个人,正好将这间办公室坐满,这样可以不浪费场地空间。

1999年,腾讯开通OICQ(后来的QQ)服务,采取点对点的聊天方式,打破了用户只能通过网页版的同城聊天室进行沟通的限制。同时,它采取向用户免费开放的策略。这样的举措使OICQ这只小企鹅迅速地进入了各个行业的各家企业及千家万户,腾讯开始在业界变得小有名气。

2000年的时候,任宇昕加入了腾讯。腾讯陆续有了外来员工的加盟。但和增加新人及用户规模呈滚雪球增长的态势形成巨大反差的却是,腾讯“五虎”始终没有为公司找到盈利点,他们极为迷惘。

那时的互联网界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互联网创业者一般在得到大笔风险投资以后,开始疯狂地跑马圈地,大把烧钱,但是始终看不到盈利点在哪里。不过,风投的耐力是有限的,持续找不到盈利点的企业也会被抛弃。腾讯也是一样,马化腾去找风投,根本说不出盈利点在何方,风投也就未加以理会。

好在腾讯的困局很快就得到了缓解。当时,中国移动推出了“移动梦网”服务,就是可以用手机收发短信,一条一毛钱。在智能手机还未出现的时代,这项业务大受欢迎。马化腾意识到了这一点,迅速带领腾讯投入到手机代收费业务中,只需5元包月费,用户即可在QQ上发短信到对方手机上,极大地延伸了手机用户和QQ用户的沟通空间,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当然更重要的是,腾讯与中国移动二八分账的模式也让腾讯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危机。

进化:从直线式到职能式

随着“移动梦网”业务的展开以及18个办公桌早已坐满,腾讯“五虎”意识到应该对腾讯的组织架构进行改造了。毕竟人员的增加、业务线的扩充,使管理事务日趋复杂,腾讯必须做出应对,以更清晰的组织框架来支撑公司的业务运转,每个人的职位也需要更明确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腾讯被划分成三大部门:市场部门(M线,Marketing)、研发部门(R线,Research)和职能部门。五位创始人的头衔也提升了一个档次,马化腾为首席执行官(CEO),曾李青为首席运营官(COO),张志东为首席技术官(CTO),陈一丹为首席行政官(CAO),负责所有职能行政及政府、法律事务,许晨晔则为首席信息官(CIO),负责公关及新闻媒体事务并兼管门户网站,此外新增了财务部门,曾振国成为首席财务官(CFO)。这是腾讯高管成为C系管理者的开始。

在三大部门中,R线和M线是主线。

R线又进一步细分出三个部门,分别是:基础开发部,经理是吴宵光,主管QQ的开发运营、公共技术研发、IDC系统维护;增值开发部,经理是任宇昕,主管Web社区和广告系统研发运营;移动开发部,经理是邓延,主管移动增值业务的研发运营。

M线分出两个部门,分别是综合市场部,经理是邹小旻,主管全国销售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移动通信部,经理是唐欣,主管腾讯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对接。

此外,腾讯的“总办”会议制度也在这时形成,平均两周召开一次会议,参加者包括5位创始人和各个业务部的经理、法务以及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的主管,总人数在10~12人。

这时的腾讯,已经从直线式组织架构进化为职能式组织架构,在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产生了中间机构,各项机构依据专业分工,分别承担研究、设计、开发和市场工作。各部门经理有权向员工下达命令和指示,但也要听从上级主管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指挥。

同时,腾讯的总办会议也形成了一种参谋制。总办成员相当于公司的参谋人员,他们可以为同级指挥人员出谋划策,在业务上起到一种指导、监督和服务的作用。职能式组织架构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在所难免,同时各职能部门不具有决策和指挥权,每项工作都要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这压制了职能部门的积极性,而总办会议制度正好弥补了这种缺陷。

这样的组织架构,有着分职、专责,专业人员同属于一个部门,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同时,该时期的腾讯的人员规模和业务线并不臃肿,这种组织架构对于市场的反应仍较快速和灵敏。

调整之后的组织架构,也确实为腾讯早期的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了腾讯在各个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和经验积累,组织运作效率也发挥到了最优,为腾讯业务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