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工作法 > 用户管理: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用户管理: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张小龙在一次演讲中说:“有一些朋友也会跟我们提需求说,能不能给我们开一个白名单,把微信红包的金额提高一下?因为我是一个土豪,我想给别人发800块的红包。开一个白名单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对我们的客人来说会觉得这是与众不同的权限,可以炫耀一把。我们确实开过这样的白名单,但是前不久把它关闭了,因为我们发现如果开一个白名单出去,只会在用户里面造成一种攀比,造成一种不均衡,而这样的现象不是我们倡导的微信文化。”

以用户价值为依归,是腾讯向来秉持的理念。更难得的是,腾讯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用户价值。在对用户的管理中,腾讯也践行了这一原则,不是一味迎合,而是有选择地坚守。因此,腾讯的用户常有这样的感觉:这家公司无处不在,却又和用户保持着刚刚好的距离。那么,腾讯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在这里总结了腾讯管理用户的三大步骤。

第一步:了解用户

腾讯推出过许多像QQ那样生命力长久的“爆款”产品,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做到了360°洞察用户需求。在腾讯,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和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就是在业内人尽皆知的“10/100/1000法则”。近乎强制的要求,就是为了让产品人去积极了解用户。

任何企业和用户之间都会经历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的过程,在大数据等分析工具的帮助下,如今的企业已经能够走近用户,甚至能够做到比用户更了解自己。

“考拉看看”签约作者李立在《腾讯产品法》一书中写道:在腾讯内部,是很少提产品和功能的。我们一般只会强调解决问题,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我们的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如果能既快又好地解决了用户的问题,那就是好的产品。

实际上,从了解用户需求开始,腾讯就已经开始了对用户的管理。我们知道,用户的需求是千奇百怪的,其中会有冗余,也会有闪光点。那么,在洞察用户的过程中,我们就要从两方面管理双方的关系:第一,满足用户需求;第二,不能被用户需求牵着鼻子走。也就是说,在搜集用户资料的时候,要进行同步的专业分析,这才称得上是了解。

这要求产品人有足够专业的判断力,捕捉那些最有价值的用户需求,去除那些不那么重要的用户需求。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在于,当调研分析工具出错的时候,能够凭借过往经验发现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了解用户是管理用户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是一个有限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了解用户永远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想产品有生命力,就要一直将“了解用户”这件事进行下去。如果用户需求变了,产品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不然,等待产品的就有可能是死亡。

第二步:以最大的效率为用户解决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了解用户需求的手段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真正的比拼,是看谁能更有效地解决用户问题。这就好比医生救治病人,那些能够最快根治病痛的医生,往往会得到“医术高明”的称赞。

同理,谁的产品能够更快更好地“救治”用户的问题,谁就能够获得用户。如果说了解用户是企业主动走向用户,那么解决问题就是吸引用户主动走向企业。管理应当是双方的互动,绝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也只有互动才能增进了解,从而做出调整,让双方达到更舒适的状态。

以QQ表情包为例,最开始,QQ聊天中可以使用的表情非常单一,用户们自然觉得不够用。了解到用户需求后,腾讯就联合内外多方力量,丰富表情包的资源库,以此缓解用户的使用渴望。但用户的反映是:这还不够。表情包这种产品总是要常换常新,再多的新品都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那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用户们日益增长的新鲜需求呢?除了推出新品之外,还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吗?此后,腾讯推出了“贴图表情”功能。通过这个功能,用户能够利用已有的表情素材进行粘贴组合,自己创造出专属表情包。在海量表情素材的支持下,用户实现了每次都用不一样的表情的愿望。如此,用户常换常新的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旧表情也有了新的生命。

从QQ表情包的小故事中,我们发现,最高效的办法不是憋大招,而是尽早尝试,小步迭代。“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取得成功的八字秘诀。它要求公司在研发、反馈及迭代上,形成完全不同于制造业的制度。如果总是想憋一个大招出来解决终极问题,那么产品夭折的可能性会很大。在没有找到根治的办法之前,给一些缓解剂,总比放弃治疗好。

再举一个关于“全民K歌”的例子。这款App是腾讯在2014年推出的,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了解,产品聚焦了唱歌和社交两大功能。用户使用这款产品,不仅能唱出更好听的歌曲,而且能和朋友们分享,互相点评、送花等。上线仅半年,全民K歌就实现了日活跃用户破100万,用户留存达72%。

全民K歌没有停下改变的步伐。在产品上线一年之后,用户量达到了千万级别。这时候,用户的需求出现了新的趋势。在腾讯大学公众号原创栏目“8分钟产品课”中,全民K歌产品负责人马里奥曾讲道:“每天愿意去唱歌的用户永远是一个恒定的比例,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的引导,大概每天只有40%的用户会愿意唱歌,但与此同时呢,每天大概有60%~70%的用户愿意去看更多的好友的内容,或者去处理一些跟他有关的消息。”

这就意味着,全民K歌的唱歌需求变化不大,但社交需求在不断上升。此时,对于产品团队来说,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唱歌和社交之间的关系?更具体的疑问是,是否要强化全民K歌的社交功能,弱化唱歌功能?

对此,全民K歌坚持了唱歌功能的核心地位,但也对社交功能进行了强化。在新的版本里,用户的好友动态被放到一个最主要的界面,而用户消息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模块,以此强化社交性。同时,推出练歌、音效、变唱等一系列围绕唱歌功能的创新体验,提升用户的唱歌体验。此后,无论产品界面如何变化,唱歌按钮始终处在界面中心。

从这个例子中得出的结论是:无论用户需求如何变化,在做调整的时候都要坚持关键需求。用户的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做到要事优先,才能最大效率地解决问题。高效率不仅要快速,而且要打中要害。

第三步:拒绝溺爱用户

用户就是上帝,这句话被很多企业奉为圣经。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很少有人思考过,当用户犯错时,企业该怎么办?因为在传统工业时代,企业把产品卖给用户之后,双方基本就没有更多联系了,用户如何使用产品与企业无关。用户若是拿刀伤了人,人们不会去责怪刀具生产商。

然而,互联网产品就不一样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和企业之间有着紧密关联。这时候,如果用户用产品做了不正当的事情,平台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有的用户利用技术漏洞或者恶意运用规则,去赌博、欺诈行骗或者散布谣言、传播病毒等。当这些问题尚未发生时,企业该如何去预防?当这些问题发生时,企业又应该如何管理?

尊重、引导

即便用户利用平台做了不道德的事情,甚至是违法的事情,但对于企业来说,这个犯错的人仍然是一位用户。既然是用户,就应当得到尊重。至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应当交由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企业在其中做支持和配合。

在事件发生之前,企业有责任监测产品应用环境,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以谣言为例,在网络环境中,充斥着无数的虚假信息,当这些信息的传播量达到某一个临界点,就会演变成谣言,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但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他们只是中了圈套的谣言受害人。

法律会处罚少量的恶意人士,而平台应当做的是更有效地引导其他更多的用户。同时,平台也要制定游戏规则,出台相应的违规办法。比如,在《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中就提到,对于诱导转发文章、诱导关注公众号等违规行为,公众号平台会进行删文、限制账号部分功能或封禁账号等措施;对于未经授权发送他人原创文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首次出现的将对违规内容进行删除处理,多次出现或情节严重的将对违规公众账号予以一定期限内封号处理。如此,在规章条例的规范下,平台与用户之间彼此尊重,共同发展。

技术疏通

当危机事件发生后,第一要务当然是集中力量解决它。但在现实情况中,一件事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很多诱发因子。如果不想办法解决源头问题,就算不上真正解决了问题。

在科技时代,技术带来的问题往往可以用技术来解决。比如,为了防止文章抄袭,保护原创,微信推出了“原创声明”功能。当其他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转发已进行原创声明的文章时,系统会为其注明出处。

再以谣言为例,微信在2017年6月10日推出的一个小程序,名叫“微信辟谣助手”。通过这个小程序,用户不仅可以主动搜索谣言,就连用户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用户也能收到提醒,让谣言即刻粉碎。

如果一定要一种管理工具的话,技术应当是企业最该想到,也最该利用的工具。在技术之外,再去考虑人际关系、情感、情绪等其他因素。不可否认,用户的情感管理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品牌建设和营销传播方面,情感管理必不可少。让科技拥有情感,将是未来用户管理中一个长久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