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工作法 > 高容错率

高容错率




这个世界有许多失败,就像自然界里的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水总由高处向低处流,成功的身边也总有失败的身影。

人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往往都是厌恶的,它会给人带来许多的沮丧与无可奈何,倾尽所有,却毫无成效,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在前行的路上,一旦被失败缠身,许多人就会害怕,害怕遇见失败,从而紧锁房门,不愿再迈出探索的步伐。

但其实,失败有时会比成功更加宝贵。《马太福音》里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向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向永生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正视失败,会让人变得更冷静和理性,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道窄门。从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和努力,会为以后的成功积攒下宝贵的财富,而这些未必能从那为数不多的成功中得到。

腾讯公司副总裁姚晓光就曾说过:“精品的诞生需要做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尝试和重复次数。”姚晓光重视犯错,敢于犯错,他知道在打造精品时,前期虽然会付出大量的尝试和反复的验证,会加大成本的投入。但也正因为这些高投入支持下的试错,才使产品不断地被优化,研发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精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正应了那句话:“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拥吻无数青蛙。”

腾讯是一个鼓励犯错的企业,因为只有犯了错,才能及时找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去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就像游戏“天天系列”在开发时,腾讯就鼓励员工进行犯错的尝试,去探索用户接受度最高的产品。

例如,游戏开发时错误版本修改的数量,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腾讯人对错误的容忍度。腾讯“天天系列”手机游戏背景音乐负责人Chris光是做背景音乐就做了十几版,有一天晚上他找到王晓明说:“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游戏团队对音乐这么较真”;对游戏设计方面版本的修改更是“吹毛求疵”,团队做了10多版的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  UI)设计,消除物更是做了50多个版本的内部迭代设计。

在游戏开发一周后,工作室还专门请了玩家到腾讯的用户体验室体验游戏,进行玩家调研,从大方向去寻找错误;开发到第2个月时,更是每天都请2个玩家体验游戏去找游戏中的漏洞,整整1个月的玩家体验,这个游戏开发团队都在不断地试错—修改—试错—修改,最终打造出了全民疯玩的“天天爱消除”游戏。

微信的开发无疑是成功的,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腾讯内部,当时先后是有几个团队同时都在研发基于手机的通信软件,最后微信在这场角逐中获得胜利,而后才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腾讯对手机通信软件的这种开发态度,无疑也是其对失败的理性认识。我知道这个方向是对的,在研制出产品前,除了最后取得胜利的项目,其他项目都在“陪跑”,但谁又能精确地预知哪个项目会成功,哪些项目会失败呢?适当的犯错反而会增加打开成功大门的概率。

所以虽然微信的这种相互竞争研发的方式看似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但是竞争也是激发团队创新的重要手段,即使有些团队会在竞争中“死去”,但它们的失败却也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

正如腾讯总裁马化腾所说的:“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现实性。”

失败对成功如此有利,为什么人们在尝试了数次后会放弃再次尝试?为什么腾讯在开发像微信这样具有行业前瞻性的手机通信产品时,不组建更多的团队去研究开发?为什么腾讯还能组建几个团队去试错,而一般的小公司根本不给自己试错的机会?

答案便是企业是有一定的容错率的。无论是哪个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一直试错下去,总是不见成效的投入只会让资源越来越枯竭,最终企业会因为耗竭资源而死亡。

几米漫画改编的电影《星空》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意味着结束,从一开始就知道没有结果,那是不是就不让它开始呢?”答案是要有选择,不一味地坚持失败,而是有长远的失败规划。

创新者都是如此。为适应之后的变化并且为了能够长久地发展,创新者们也需要从自己整个职业生涯去衡量。他们就会在体验的过程中把失败放置到一个更长远的规划中去,减少一次性输赢所带来的影响,因而可以允许失败。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即使我们再努力、再正确,也有可能面临失败。因此就需要考量你对失败的接受度,你的团队、你的人生可以接受什么程度的失败,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促进成长。

企业需要一定的容错率,并且这个容错率比例的设置还必须与自身能力相匹配。企业的整体性越强,就意味着企业的容错率越高,因此不同企业的容错率是不一样的。

与一般的小企业相比,腾讯自身的结构非常完整,在公司正常的运营下,有一定的自我纠错改错的能力,存在错误冗余度,都是有底线地试错和犯错。但有些企业由于自身的结构不完整,因此一次小小的失败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这些企业的容错率就非常低,通常是谨小慎微地进行公司的经营。

就像埃米·威尔金森(AmyWilkinson)说的那样:“小故障犹如河流中转瞬即逝的一朵小浪花。就算是大的故障,在更高的层级中也只相当于一个小故障,因而得以被抑制。”

失败并不可怕,要勇于去尝试、去试错,即使失败了,你也会得到比一次成功更珍贵的财富。但一定要注意,给失败加一个“紧箍咒”,要有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容错率,这样才能长久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