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工作法 > 快速调整

快速调整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错误与矛盾,更甚的还会发生战略上的偏移。这些“不正确”的出现难以避免,因此,及时认识到错误,拨乱反正甚至逆流而上,才能使企业活得更加长久。

企业的矛盾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俗话说得好,攘外必先安内。企业内部都是一团乱,还怎么出去“开疆扩土”?因此,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错误,就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内部错误一般都是由员工引起的,而外部错误一般是企业战略上的失误和企业员工的失误。企业内部矛盾一般分为三种:(1)员工犯错;(2)员工对企业有意见;(3)企业制度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在企业成立初期或许还不太明显,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它们就会接踵而来。如果不能好好解决这些问题,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到最后爆发。有问题就要尽快解决,这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内部调整

现今有许多公司都有收集内部意见的方法,传统企业一般在公司内部都设有意见箱,员工可以把自己对企业的建议、意见写下来后投进去,公司再对这些建议、意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这种处理方法一般都有滞后性,因为这些意见箱一般是定时打开收取里面的信件,这样就无法快速地满足员工的需求,形同虚设。

而互联网公司多数会采用建构一个内部论坛或内部系统的方式来听取员工的建议、意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腾讯也不例外,因为腾讯风气开放,所以其论坛上也是包罗万象,上面包含了员工的吐槽、抱怨,对公司的建议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表达方式。有人会天天在办公桌上放一个温度计然后拍照片发出来,也有人会直接吐槽觉得什么产品不够好,又或者是要求更多的福利。

腾讯的人力资源部门很多时候是通过查看内部论坛的方式来发现员工的需求,再在公司内进行相应调整,从而解决他们的问题。

比如腾讯的“十亿安居计划”,就是因为内部论坛上一个员工曾经抱怨房价太高的帖子。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或许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看解决者到底是用走还是用跑的。快速解决问题能加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员工有如同家一般的感受。反之,如果发现问题不解决或者是行动严重滞后,则会让公司的员工渐渐丧失对公司的信心,如同一盘散沙。

除了员工主动提出的意见,公司内部也应该不断努力,积极发现应该调整之处并征求员工的意见,主动调整不合理之处。腾讯就是由下至上都愿意倾听大众的声音,对此而做的修改才是真正“得人心”的做法。只有满足员工的真正需求,而不是通过执行上级的想法来“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快速也很重要,响应速度和满意度是成正比的。

不仅是问题的解决,在腾讯修改制度和制定新制度的时候,也是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进行的。在制度的制定上,很多公司都是先由高层提出,然后一步步完善,最后颁布制度。很多时候直到制度颁布了,员工才知道这件事,这样会令不少员工对其中的一些条例产生不满。

但当腾讯要决定制定一项新的制度时,人力资源部门会先进行调研和员工访谈,然后再开始拟订一个方案,拟订方案之后也会先找一部分员工来尝试推广,如果都能接受才会推行开来。快、准、稳地直击员工内心,再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是腾讯制胜的法宝之一。

外部调整

内部问题解决了,大家才能一心对外。不过,在面临外部问题的时候,就要看领导者的决策力和反应了。只有及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与相应的调整,才能及时止损,甚至是扭转局面。

2012年,著名的“3Q大战”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这场战争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这两家企业经历了好几年的摩擦之后终于爆发出来的。

2010年,奇虎360发布“隐私保护器”,这个软件的功能是收集QQ是否侵犯了用户隐私的证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针对腾讯的产品,还要从2006年说起。

2006年,腾讯研发了QQ电脑管家,凭借QQ的助力推广,迅速在杀毒软件的江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让原本通过免费试用把瑞星、金山打得奄奄一息的奇虎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在2010年,奇虎发布了“隐私保护器”。

这也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被奇虎如此针锋相对,腾讯自然也不服输,随即就表示360借助不健康网站进行推广。两者的矛盾愈演愈烈,“战争”终于爆发。2012年11月3日,腾讯搞了一个大动作——“有它没我,有我没它!”(在电脑上安装了360安全卫士的用户全部不允许QQ上线;想要上QQ,就必须卸载360。)如此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震惊了整个网络,后来还是工信部介入调停,才让整个战争落下了帷幕。

这场战争腾讯输得很惨,且不说战斗的第一枪是它先打响的,360的弱者形象也赢得了不少网民的支持。

看到网上几乎是一面倒的形势支持360,腾讯自然也慌了。这让马化腾开始思考以前的战略是否出现了错误,未来的路是否需要修正。

舆论可以杀人,自然也可以“杀死”一个企业。

以前人们对腾讯也是骂声一片,然而虽然嘴上骂着“抄袭”,但手上还是玩着腾讯的游戏,贡献着荷包里的钱。这样的结果让腾讯并不重视抄袭之事,反正有钱赚。但经过了“3Q大战”之后,腾讯真正地意识到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人们对企业的坏印象只会无限地叠加,直到最后彻底放弃你。

互联网公司需要的就是人气,如果没有人气,没有用户群,产品是生存不下来的。

如果当时马化腾没有调整战略,如今的互联网公司格局是否会不一样,我们不得而知。只是通过这场“战争”,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腾讯几乎都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什么都得一家独大。而现在,腾讯更多地采用合作共赢的方式,投资了许多产品,比如搜狗、金山、京东等,到处都能看到它们合作的身影。

如今的马化腾喜欢自称自己只留“半条命”,他表示:“腾讯并不希望成为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大公司,而更渴望生长进化成一个共享共赢、没有边界的生态型组织。”而腾讯现在正用行动实践着这一理念和目标。

走弯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上了弯路还认为自己是对的,还要继续走下去。及时地认识错误,及时地做出调整,才能走出一条宽阔大道。



24年前,一个叫凯文·凯利的中年人写了一本书叫《失控》。24年后,这本书被腾讯高层奉为圭臬。凯文·凯利的“失控理论”不是指一个组织在失去控制之后变成的混乱状态,而是指巨大生态系统里的一种自发秩序。它脱离了干预控制,却仍然能够凭借个体意识持续有序地运转,可以说,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组织状态。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都是按照这种失控状态来运行的,它们没有自上而下的管理,但在隐秘秩序的控制下,一切仍然都显得有章有法,井然有序。腾讯的管理,曾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失控”走向过“把控”,而马化腾的设想,则是在未来,腾讯能够从“把控”走向凯文·凯利眼中的“失控”,在腾讯内部最终形成一种自我生长、自我净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