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工作法 > 一个企业,一个宇宙

一个企业,一个宇宙




未来的企业组织是什么样的?我会把它比作一个小宇宙。在这个宇宙体系内,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它们按自己的轨迹公转和自转,形成了互相影响又互不干扰的状态。当然,在宇宙中还有星际尘埃,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以及各种已知或未知的暗物质、暗能量。

在无限大的宇宙中,数不清的物质各自运转,维持着整个宇宙的运行,这就是未来企业组织的样子。2012年4月,在与《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交流时,马化腾说:“对于我们来说,内部管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担忧,比如员工人数增加非常快,去年增加60%,现在突破两万人,文化的稀释,包括管理方面其实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马化腾提出这一担忧之时,腾讯刚启动了开放战略不久。那时,腾讯的外部合作伙伴仅2万人,而马化腾提出的小目标是“希望合作伙伴的数量能突破10万”。当时,就有评论认为,腾讯未来能够走多远,取决于其开放的程度有多大。

2016年,在第六届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首席运营官任宇昕表示,腾讯开放平台上注册的创业者已经超过600万,其中已经有30家创业公司跻身为上市公司。除了庞大的外部合作伙伴队伍,腾讯内部的员工在5年内(2012—2017年)也翻了一倍,超过了4万人。

可以看到,腾讯的小宇宙正在吸纳越来越多的物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谁也无法预计它的容量有多大。或许有一天,它会像宇宙那样无限大,容纳万物。在想象未来之前,我们再回过头追问一下,宇宙是如何转动起来的?



自由之光


想象一下,百亿年前,宇宙还是一个小小的封闭空间,一片漆黑。不管朝上还是朝下,往前还是退后,向左还是向右,都会回到同一个原点。这不是一个迷宫,而是一个牢笼,没有里外之分,它既存在,也不存在。

1931年,科学家勒梅特在《自然》杂志上写道:“几十亿年前,整个宇宙就是一颗无限致密、无限炽热的原子。然后,空间在这个原始火球中诞生。空间诞生后,时间也随之诞生,火球迅速膨胀,物质开始出现。”

1998年11月,在腾讯创立之时,就是一个无限致密、无限炽热的原子。经过了约20年的“运动”,一道光出现,腾讯火球迅速膨胀,直至爆炸。那么,腾讯的宇宙之光是什么?我们得到的答案是:自由。

互联网之自由

在古拉丁语中,“自由”(liberta)一词的含义,是指从束缚中解放。英语中的“liberty”的词源即源于古拉丁语,最早出现在14世纪。而更广为人知的“freedom”一词则在12世纪前就已经形成,所指的是不受任何羁绊、自然生活、获得解放的意思。

人类生而追求自由,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苏格兰起义……无不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来。胡适先生在《容忍与自由》中写道:“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宗教思想史中,都可以说明中国崇尚自由的思想传统。假如有一天我们都失去了自由,到那时候,每个人才真正会觉得自由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威廉·华莱士在忍受酷刑时,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一个单词——“Freedom!”这一声吼,让许多观众热泪盈眶。多年后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震撼不已。

腾讯赖以生存的互联网世界,更是尊崇自由之美。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身份的不同所导致的不同境遇,庶几霄壤。但正是互联网,提供了打破枷锁、摧毁权力的可能。互联网让人看到个人的伟大、激发个人的能量,尤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提供了冲破枷锁的工具。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平等、开放、共享、自由的互联网精神,传达的其实是对权力的蔑视、对等级的唾弃、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提出,网络是群体的象征。由此产生的群组织——分布式系统,自我分布在整个网络,以至于没有一部分能说:“我就是我。”无数的个体思维聚在一起,形成了不可逆转的社会性。它所表达的既包含了计算机的逻辑,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逻辑,进而展现出一种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

互联网为个体带来更多的自由,这是由互联网的技术本性、互联网的文化精神决定的。互联网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信息不同于物质,它没有质量、没有体积,自由流动是它的生命,互联、共享、开放、平等、自由等公认的互联网精神无疑也会为个体自由提供精神土壤。可以说,“自由”一词是中外所有互联网企业的出发点,也是互联网的“初心”。恪守“自由”的精神内核,一个互联网企业才可能成为有价值、受尊重的企业。

组织管理之自由

16世纪,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教派创始人约翰·加尔文提出:“所有人在世上都有使命,履行自己的义务是神圣的职责。克己的工作把人提高到了天赋使命之上,工作是人为上帝之选的唯一标志。”在这样的宗教理念里,人与工作的关系是必须服从,人生来就是为了工作,因为这是上帝的安排。

那时候,人类并不认为自己可以选择工作,也不知道工作能够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现在,人对工作的自主选择性更强了,我们能够选择喜欢的工作,拒绝不喜欢的工作,有机会探索和挑战更多的任务,可以为了取悦自己而工作。

20世纪,泰勒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以秒表为武器,详细测量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根据他的测算,从理论上讲,若按最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一名叫作施密特的普通生铁铲工一天可以装载42吨生铁,通常他每天只能装载12吨半。于是,当泰勒用秒表管理工人之后,劳动效率大大提升,普通工人施密特的产量增加了400%,个人收入则提高了60%。

1918年,“管理理论之母”玛丽·帕克·福列特提出了与泰勒相反的观点。在《新国家:作为大众政府解决方案的集体组织》一书中,她写道:“人们只有在集体组织之中才能发现真正的人。个人的潜能在被集体生活释放出来之前,始终只是一种潜能。人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品格,得到自己的真正自由。”

福列特的观点是,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实现每个人的社会目的。有评论称,福列特是一位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的学者,她关心的是如何使人在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公平的社会。

福列特倡导通过团体生活释放被压抑的人性,反对社会中的千人一面、个性日益平庸化的趋势;泰勒则认为需要建立机械化的用人制度。在那个物质生活尚未被满足的时代,泰勒的理念显得更加实际有效。而在今天,福列特的观点显得更有前瞻性。因此,有人认为,福列特的思想超前了半个世纪甚至80年。

企业家们认清了一个事实:一个主动工作的员工和一个被动工作的员工,他们的劳动效率是有极大差别的。一个真正想做好工作的员工,就算没有秒表逼着他,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不情愿工作的人,就算拿着鞭子抽他,也做不出什么让人惊喜的成绩。企业家们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开始关注员工的心情和个人需求,采用一些激励的办法,让员工高兴起来,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

管理学的诸多探索,追根溯源都能在福列特那里得到启示,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把她称为“管理学的先知”。与她的观点类似的观点还有许多,比如20世纪40年代流行的“工作丰富化”(JobEnrichment)概念就认为,一旦商业组织能把自己和员工从数字牢笼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扩展个人在企业里的角色,它就能够变成一股巨大力量。

在先进知识观念的教育下,人们也终于意识到了个人的潜力。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勒预想了未来的工作环境:未来办公室的形象应该是整齐、流畅、脱离现实的。现实从来都是一团糟。但显然,我们正迅速地走在这条路上,哪怕是朝着电子化办公室的部分转变,也足以触发社会、心理和经济上的巨变。即将来临的文字震荡,不光意味着新机器的出现,它还注定要掀起所有人际关系的重组,人在办公室里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而如今,我们正置身于托夫勒的预言之中,未来已来。

不可否认,组织干预有助于企业顺利生长。这就好比人类教育,一个人在出生之时,需要父母、老师的指引,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到长大之后,理论上到18岁成人之时,他就要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存,脱离父母和学校老师的牵引,用自己的思想去面对未来。长辈扮演的角色就是组织干预,随着孩子的长大,干预的力量会不断减弱。不管是否愿意,父母必须放手,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成长,而这也是人类的传承之道。

一家公司的成长发展,就像生命体一样。在初期,通过组织管理的干预,建立自身可持续运行的体系。随着公司的壮大,组织干预变弱,公司体系开始自我运行。在这过程中,需要提醒的是,许多企业管理舍不得放手,这将成为组织发展的最大阻碍。

腾讯之自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互联网世界,只有适应自由,并且让自由发光发热,才能够活出自我。那么,腾讯是如何做到自由的呢?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中感受一二。

比如,腾讯没有“打卡上下班时间”;腾讯在深圳的公司有许多辆班车,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有,覆盖1000多个站点、370条线路;8点钟的工作餐,除了东来顺还有麦当劳、稻香村,腾讯还自己开了个咖啡馆“Image”;晚上10点后由公司出发回家的深圳市内交通可以报销,广州地区为9点半;为了让员工坐得舒服,马化腾亲自挑选、试用办公椅,单是采购座椅就花了5000万元。

在员工个人置业方面,腾讯也有扶持政策。其中一条就是被曝光过的“50万买房借款”,无须担保、利息,达到条件的员工出具购房合同就可申请,一线城市的贷款额度最高是50万元,二线城市为25万元。对于年轻的租房员工,腾讯则采用补贴政策,北上广深每人每年补贴15000元,其他城市每人每年7500元,这项政策面向腾讯的正式员工,并且工龄低于三年。

诸如此类的表现,也印证了腾讯“关心员工成长”的管理理念。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完善员工培养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充分尊重和信任员工,不断引导和鼓励,让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的同时,还能拥有成就的喜悦。

而这一切,都是朝着自由之路而去。在这些管理方法的“护航”之下,腾讯的员工受到了企业的尊重,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许多人一提到上班就头疼,感到压力很大,但腾讯员工在重压之下还能自由生存,这就得益于组织管理为他们营造的自由空间。吴迪认为,在腾讯的企业文化中,“自由”其实已经形成一种灵魂,无须写入规章,这是腾讯的基因。

“使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便捷和愉悦。”这是腾讯为自己设定的一大使命。更进一步说,腾讯期望能够悄无声息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不是刻意或强迫的。这样的思想,是为自由而来。

内部如此,外部亦然。腾讯内部团队和人员以及大生态体系中的投资人、公司、个体合作者,就像是宇宙中的物质,有恒星,有行星,还有星云、星团,等等。每一个物质都在自己的位置不停运动,而它们之间的融合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例如,几万颗、几十万颗恒星可以聚集成球形的星团,这些星团的组合,不再是单纯的星群,而是夜空中最美的银河。

在同一个生态下,每一种物质吸取了自由之光,亦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实现自由生长,从而也使腾讯的宇宙更长久地运行。在这个宇宙空间中,腾讯不是中心,投资人不是中心,合作伙伴也不是中心,唯有自由才是。同时,在自由的环境中,也会出现许多小故障,它们的存在不是错误,而是为了避免大故障的发生。企业的宇宙空间越自由,对容错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拒绝错误不能保证它的持续运转,关键是对错误的学习力和容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