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极简方能演化

极简方能演化




让我们的讨论继续向前延伸。

在明确了产品系统设计的大方向后,接下来,需要确定如何搭建产品框架结构,使它符合多数量、多样化试错的目标。也就是说,现在的问题变成了:怎样的产品框架结构才具有扩展性,符合演化(即产品迭代)的目标?

答案是极简,极简是演化的基础,极简可以最大限度地兼容变化。

不过,极简并不是指“越简单越好”,而是“当前没有什么可以拿掉了”。它是设计最终呈现的结果而非最初抱持的目标,它来自对产品元素充分、全面的考量、抽象、去芜存菁。

在思考框架结构的过程中,产品设计者需要充分实践我们前面提到的抽象思维。

还是以微信为例,其iOS平台的版本从1.3开始演化至今,一直保持着底部4个页卡的结构,有趣的是,除了第三个页卡外,其他三个页卡的名称(微信、通讯录、我)从来没有变化过。

如图,在不同的产品发展阶段,由于功能重心的不同,元素之间聚合、分离的方式也不同。以好友关系链拓展为例,从2.0到3.0,好友关系链拓展都是产品最核心的任务,满足人们即时同步沟通的需求。所有功能点设计均围绕这一任务展开——不但底部的第三个页卡,保持着“找朋友”的名称;微信页卡内亦聚焦聊天功能体验的极致化。

微信第三页卡的版本演化图

而到了4.0,微信应该已经观察到用户数规模达到预期,所以它开始更改自己产品的核心任务,进入全新的产品阶段了。4.0版本中朋友圈首次上线,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第三个页卡名称从“找朋友”变成了“朋友们”,开始聚焦于满足人们异步沟通的需求。和同步沟通不同,朋友间异步沟通的抽象模型与PC时代的论坛模型更为相似。微信把它放到了“朋友们”页卡的第一个抽屉中,而好友关系链拓展的功能则收纳起来,移到了第二顺位。

这就是依据核心任务不同进行的框架调整和演化。我们都知道,现在第三个页卡的名称已经从“朋友们”变成了“发现”。可是,大家还记得这个变化发生在哪一个版本更新里吗?答案是5.0,也就是腾讯首次在微信推出游戏类应用时,开始聚焦于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娱乐需求。

所以,好框架在每个阶段体现出来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选出那个最重要的任务,聚焦再聚焦,利用产品框架去放大它,完成任务后再把它收纳起来。可以支撑上述这些行为的框架才算得上是好框架。

另一个把演化思维用得很好的案例是运动类应用Keep。

如图,Keep由提供单纯的健身训练教学这一核心功能起步,演化拓展到跑步、骑行等运动领域。但是,在它刚推出跑步功能时,只是在首页左上角开辟了一个入口。框架重心依旧落在健身训练的主题上。直至最新的4.0版本,才将跑步和骑行提到了与训练并列的位置上。

健身运动类应用Keep的版本演化图

另一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回顾一下Keep第三个页卡从关注到动态的演化逻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通过以上案例,相信大家已经大体了解了版本演化的重点。明白为什么糟糕的框架设计会让用户感觉“每次改版都在推倒重来”,而好的框架给用户的感觉是“没怎么变,但功能推陈出新,很有节奏感”。

事实上,在可演进的框架背后,藏着设计心理学的逻辑。

人的思维特别奇妙,它认知事物时,遵循一种树形结构。比如我们常见的思维导图就是如此。主体枝干不多,每个展开去看,枝节可以蔓延触及很深的地方。但如果你在每个部分均衡用力,状况就像下图一样:

均衡用力的思维导图

虽然思路清晰,但失去了焦点。这样的框架很容易让它的读者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会像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似的无从选择。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框架结构,它的重点是不是就清楚多了?识别起来也容易多了?

重点突出的思维导图

所以,从抽象层面上说,好的框架和重点突出的思维导图相似——重点清晰,并且能够收放自如。

什么是产品的DNA?

我们常常谈到产品的DNA,对于它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产品的DNA就是产品的功能,我做了一个功能,我就能拥有某种产品DNA。也有人认为产品的DNA是指品牌,包括品牌的广告语(slogan)、商标(logo)及其UI设计传递的风格化信息。

到底什么是产品的DNA呢?虚头巴脑的名词解释其实没什么意义,弄清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用户对产品认知形成的全过程。

我认为,产品DNA是用户对产品综合特质的认知,包含功能和品牌却远不止于功能和品牌。它包括了产品的设计理念、设计规则、品牌形象,它通过产品设计者做出的不同选择来形成定义。产品鼓励什么,拒绝什么,如何架构,如何演进,都共同决定了一个产品的DNA。

只有当产品的所有选择统一到一起,形成联动效应时,它的DNA才是清晰的、可辨识的。如果你的功能和品牌宣传不符,或是规则与体验相悖,都会模糊产品的DNA。这一点提醒着所有的设计者们:如果想要打造一款拥有明确DNA的产品,你在产品各纬度上的选择都要更谨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