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第二章 洞见需求

第二章 洞见需求




如果将产品设计能力比作一座自下而上的金字塔,产品思维能力是位于金字塔最底层的基础,再往上一层则是对需求的洞察力。它不仅包含设计者对人性本身的理解,还包括在市场关系格局中寻找需求定位的能力。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如果产品发布意味着一场胜负未卜的战役,那么按孙武的看法,缺少事前洞察的产品想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某些谈论产品设计的方法论常将需求放到具体产品设计环节,一上来就先着手梳理需求场景,这其实不大合理。梳理场景是为解决用户操作路径的问题,它是产品“确定要做”以后的事。而在此之前,判断“做与不做”,确定“为什么要做”“不做有什么损失”才是更重要的问题。只有大方向切实、靠谱,后面的设计才是有用的。否则,即使费劲地把后面做得再好,产品也将离目标愿景越来越远。

如果想要基于市场格局找到那个“对的”产品大方向,就不能以孤立、固化的视角看待需求。社会环境逐渐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外部条件动态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看清局势、找到需求切入点?又该如何持续跟进下去,与需求共舞?这些都是本章试图讨论的核心议题。



第一节 产品设计者的终身课题


谈到需求,相信没有哪个领域能比经济学研究得更透彻了。要知道,早在“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出现的多年以前,无数智慧的经济学者就已经帮我们思考过关于需求的诸多问题了。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说,只要学会说“供给与需求”,甚至连一只鹦鹉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这句话生动体现了“供给和需求”在整个经济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要讨论产品的用户需求,依据第一性原理,当然也需要回归原点思考,跟着经济学前辈们的足迹,去看看那些藏在社会群体背后的需求规律。

先来看几个问题:

为什么游戏产品中,刚开始设计的关卡玩法都会比较少?

为什么滴滴产品名称要从最开始的“滴滴打车”调整为“滴滴出行”?

为什么一些让人觉得“新奇又好玩”的产品总是昙花一现,生命力并不长久?

为什么腾讯推出的一些产品可以“长盛不衰”,拥有相对长的生命力,真的是腾讯的资源优势更强大么?

这几个问题,有的和产品战略相关,有的和具体的产品设计相关,但归根结底,它们都和“对需求的理解”密切相关。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从认识需求开始。

总体而言,经济学是这样概括人性需求的,认为需求有两个重要特点:

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人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升级。

怎么理解这两个特点呢?我们一个一个解决。

先看第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不对呀,我和其他人的喜好不可能完全相同,我想要的东西别人可不一定想要;或者,对比沙漠行者和湖边渔民,不同人在不同处境之下想要的东西不同。

所以这里尤其需要注意区分需求的个体和群体属性。对个体而言,甲之蜜糖可能是乙之砒霜,这个说法没错。可对群体来说,人们虽然在细节上各有偏好,但如果所有人来一次集体投票,那么对“什么东西是更好的”认知却是相似的。如果抛弃价格因素,比较两个满足同一需求的产品,人们得出的结论多半是相同的。

所以需求的第一个特点,着重描述了人类需求发展的方向,总体上是往大家共识的一个“更好”方向上发展的。所以,这也必然引出了需求的第二个特点:因为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那么人性欲望本身就决定了人们的需求会不断变化升级。也正是这种原动力驱使着人类不断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比如,同样是满足填饱肚子的需求,原始人茹毛饮血就够了,今天我们用火来烹煮、调味却只是最基本的需要;再比如,同样是社交联络的需求,从书信、电报、BP机、固定电话、手机再到互联网,每一个阶段的当下,我们都不会认为“退回去用更古老的方式就足够了”,而会感觉用上新工具只是自己“最基本的需求”,也即我们常说的“刚需”而已。

而过去在我们眼里的“奢侈品”,现在很多也变成了“刚需”。

比如,今天很多人抱怨说现代社会在很多方面倒退了。他们举例说因为疾病越来越多了,或是环境越来越糟糕了,还不如更原始一些的社会。其实这种说法恰好佐证了“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升级”的观点。

为什么?因为需求升级了,人们对病痛程度和环境的要求变高了,才会发出类似的抱怨。如果去询问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年轻的时候得个流感,脑袋痛几天,这种程度的病痛完全不能称作“病”,对他们来说,去医院请医生看病、吃药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而在PM  2.5概念广为人知前,人们也极少像今天一样挑剔环境的污染程度。

所以,运用相对思维一想,事情很清楚:从宏观角度,叠加上时间的维度来看,“刚需”和“奢侈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求,它们也都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升级在同步发展和变化着。过去的“奢侈品”摇身一变成了现在的“刚需”,而现在的“奢侈品”为什么不能成为未来的“刚需”呢?看清这一点,对我们思考产品的战略定位很有帮助。

深刻洞察一个产业领域中的产品需求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下很大功夫。产品设计,从来不是高屋建瓴地画大饼,而是设计过程中自下而上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因此,我们将用较大的篇幅一起来深入探究需求。这似乎是一个人人都会谈的话题,很容易落入空洞,但是又极其重要。通过认识它的本质以及它包含的一系列特点,你将会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商业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囊括了互联网产品,还包含了其他产业产品的底层逻辑。基于需求的洞察与行业、产业无关,一旦我们对它有更深层的认知,所有产品中的“为什么”就不再停留于表象,而会得到人性程度的领悟。

认识需求,也是认识我们自身的过程,它既是藏于人性最幽深处的驱动力,也是推动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持续进步的神秘火种。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将逐渐意识到: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产品,或许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和努力,而是人们往往会被自己的知觉认识围困,没办法跳出来审视人性本身。

但人性的规律是确然存在的,它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看到它、理解它、正确地运用它。正如古希腊神殿前镌刻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修炼对需求的认知,是所有产品设计者的终身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