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第二节 需求是什么?

第二节 需求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需求?它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很多社会学科都讨论过这两个议题。比如,心理学理论中有我们熟悉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7];而经济学则更关注人与商品间的关系,从消费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定义了需求[8]。

这里存在一个典型误区,很多人会混淆需要和需求的概念,认为它们说的是同一回事,其实不然。

需要对应心理学中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心理个体由于自身有愿未遂所导致的不平衡的紧张状态。简单来讲,需要是人们生理、心理层面的匮乏感和欲望,它集中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不满。

不满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比如,人们在互相比较时会不满,你有一颗糖,本来很满足,这时发现别人有很多糖,对比之下很可能就产生了不满。再比如,人们无法达成一个目标时也会不满,本来想用两个小时完成一件事,结果发现弄了整整一天还没完成,这时候也会产生不满。

人们对饥饿现实会不满,对危险现实会不满,对不被尊重的现实也会不满……沿着马斯洛需求层级步步向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现实的不满永远存在,需求永远存在。下一层级的不满被满足后就会想要达到更高的层级。

不过这种停留在生理或心理层面的不满和我们常谈论的产品需求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它只能被感知但无法被衡量。当我们谈论需求时,必定存在一个具体的产品。产品需求是指用户对某个具体产品的需要,而用户行动可以衡量这种需求。

举例来说,假如我们问一个用户“想不想吃米其林三星大餐?”“想不想环游世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可用户会不会真的选择去吃大餐和环游世界呢?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取决于他们有多想要,以及他们能否负担行动的成本——付出相应的钱、时间、精力去做这件事。

因此,产品设计中所探讨的产品需求更靠近经济学研究的需求。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意识到:想要、要得起、要的行动,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想要”是需求存在的前提,“要得起”是用户行动的综合成本足够低,“要的行动”则是用户最终的选择。只有当用户非常“需要”某个产品,又完全“要得起”的时候,用户才可能对产品产生需求。

需求形成图

最后,让我们记住关于需求的两大要点:

需要不等于需求,但需要是需求存在的前提。

不能用行动表达的不是需求。人们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和得到它要支付的成本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