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第五节 需求的弹性

第五节 需求的弹性




我们在用“升体验、降成本”的方式提升产品需求强度时,还必须意识到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强度会随时间发生改变。由于需求弹性的存在,没有一种产品解决方案可以一劳永逸地保持它的强度。那么,什么是需求的弹性?

我们打个比方,下面三个用户的要求,哪一个你感觉最难做到?

你不能吃绿茶味的冰淇淋;

你不能吃冰淇淋;

你不能吃任何冷饮类食品;

显然,最后一个要求最难做到。不吃绿茶味冰淇淋你可以吃香草味的,不吃冰淇淋的话好像要难受一点,但你还可以选择其他冷饮,但要完全拒绝任何冷饮类食品,这个难度一定是最高的。

所以你看,当我们作为用户去挑选产品的时候,我们永远是有选择权的。A如果价格太高了,我们就会选择替代品B,不存在绝对的、一定要某一个特定产品的需求。这就是需求的弹性,它折射出了我们作为人本身所拥有的变通性。

而当我们换了角色,站到商家的位置上,设计者的位置上,我们选择“怎么做产品定位”本质上就是在选择“如何划定我们的市场边界”。

还是上面那个比方,如果你选定的市场范围是“绿茶味冰淇淋市场”,你的圈圈就画得太小了,这时候用户弹性很大的,他会说“没关系我去吃香草口味好了”,用户不选择你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你相应的风险也就比较大。可如果你选定的市场范围是“冷饮类市场”呢?你的边界扩大了,假如你又有能力占领这个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这个时候用户要拒绝你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他总是难以避开,总会迎面遇到你的。而你的风险也就相应降低了。

现在我们再看滴滴的战略调整过程,原因就更清晰了:“滴滴打车”界定的市场边界只在“打车市场”,而“滴滴出行”瞄准的是“出行服务市场”。孰大孰小,自然分明。

可能有人会毫不在意地说:“这说的不就是市场一定要往大了做的道理嘛,这我早就知道了啊。”可如果我们只看到“市场要做大”的观点,无异于一叶障目,丧失了一个很好地了解产品战略定位的思路。

比如,我们如果不把电影市场单纯地看作电影市场,而是把它看作“时间消遣市场”的一种类型,我们的战略定位就会发生改变。事实上,很多电影院也意识到了这点,它们会在旁边设计很多娱乐设施或直接入驻综合性消费商场,以弥补电影消费的单一性。又比如,空调市场更底层的需求是“保持恒定的环境温度”,所以“管理环境温度”的市场可能是更接近底层的一个定位。同样的逻辑也体现在共享充电宝上,看好和不看好它的人对这个市场的理解可能是迥异的。并且,由于需求具有弹性,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我们将会、也必然会看到更多新产品的诞生。但它们只是以某个崭新的形态出现,满足的还是那些相似的底层需求。

需求弹性意味着人们的选择灵活可变,它不断挑战设计者的洞察力,像个用户代言人一般,发出不容忽视的请求:“请无限逼近我的本质需求。”

所以思考需求弹性,最重要的两个意义在于:

我们要搞明白,自己的产品到底在和谁竞争,争夺的标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陷入同质化的红海之争,我们完全有机会通过“重新界定市场边界”的方式重塑战局。

功能与需求的区别

归根结底,有需求就是有问题,满足需求就是解决问题。

不同消费层级、不同心理层级上的用户,他们的问题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而由于需求还会不断地变化升级,我们就可以预见用户遇到的问题也将不断变化和升级。

对于产品人来讲,认清这个现实并不容易,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户需求反馈回来,同时又有新的技术涌现,产品人想保持冷静着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然而,如果你一不小心犯错,你的产品就会立刻被用户摒弃。

那么什么是功能,什么是需求呢?

其实在腾讯内部,是很少提产品和功能的,我们一般只会强调解决问题,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我们的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如果能既快又好地解决了问题,那就是好的产品。

功能是显性的特征,有时候能看到的需求也是显性的。藏在背后的往往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

有“中关村才女”之称的梁宁讲过一个案例,如果以一台ATM机为例,从三个问题展开产品讨论:

ATM机提供什么服务?

一台ATM机的设计,有哪些特性?

一台ATM机,服务的全流程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取现金,这个毋庸置疑。但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给出以后,就会发现如果产品经理按照这种路径去设计ATM机,那么明显会离真相十万八千里了,梁宁当时说道,第二个问题是检验菜鸟级的产品经理的最好办法,一般菜鸟级的产品经理的答案都是“ATM机的前端界面,是公司形象,还有操作提醒;而实际上,这当中还有很多小问题需要思考,比如:从第一次操作,到提取钞票,整个过程需要几步达成?操作提醒放在哪个环节出现?选择声音提醒还是字幕提醒?先取卡,还是先取钞……”

梁宁将这种特性叫作显性特性,也就是说,这其实算是功能。

ATM机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如何统计同步数据,支持决策,让ATM机发挥战略价值,同时不让资金过多闲置,这是一台ATM机设计的隐形特性。

因此,我们看,ATM机的显性特性就是它能够提供的功能,但是,产品设计者应该明白,ATM机的产品开发与设计,需要围绕它所能够解决的问题——银行的战略价值与用户的使用——来展开。这就是功能与需求的本质区别。

浅谈产品设计的风险成本

除了努力降低用户的风险成本外,我们还需要意识到团队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都是选择,而所有选择都是有成本的。“看不见”的风险成本潜伏在产品设计的每个阶段。

比如,最常见的情况是这样的:产品设计团队通常会为产品定一个量化的数据指标来进行考核——这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会去做的事,我们把它叫产品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业绩指标)。有的产品KPI定得非常直接,就是钱和时间——用户在产品上花了多少钱或者多少时间,他们会以此来判断产品设计是否达到预期。

这无可厚非,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我们不能小看那些看不见的风险成本。

比如,在为产品做营销文案或广告Banner(横幅广告)时,如果采用一个“诱骗式”的设计方案,显然可以吸引更多用户来点击广告。这类设计的诱饵可以是并不存在的大奖、无法兑现的承诺、远离实际的夸张用语等等。如果仅用点击量评估,这类方案对实现可见KPI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如果把评估周期拉长,不可见的风险成本将逐步显现。随着用户对产品信任的流失,长期来看,用户总流量其实是更低的。

所以,真正优秀的产品反而不会仅用可见KPI指标来考核它的设计者,因为他们懂得以更长远、综合的眼光去评估产品的总成本。

表面看这似乎是一个“道”的提法,但事实上风险成本真实存在,沿着“术”的思路走下去,最终往往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