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公关法 > 前言



在决定创作《腾讯公关法》的时候,我们曾经问过许多与腾讯打过交道或正在接触的媒体人士:如何评价腾讯公关?他们大多都会提高嗓门说:“腾讯是一家产品型公司,它的公关好像没什么可说的。”

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怀疑,难道腾讯真的没有公关吗?如果大家都认为腾讯公关不够强,为什么还要研究它?我们做一本书,如果不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一点什么,那为什么而做呢?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走进了腾讯公关。和我们同行的,有两位资深媒体人和一位财经作者。我们结伴而行,从外向内“包围”腾讯公关,试图挖掘它隐藏的价值。

意料之中的是,尽管已有海量的关于腾讯的报告、报道以及图书作品,比如《腾讯传》《腾讯方法》《腾讯之道》《X光下看腾讯》等,但专门研究腾讯公关的少之又少,只能找到一些只言片语。

而意料之外的惊喜是,腾讯公关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零散。相较于许多一出生就有非常强大的公关力量的企业而言,腾讯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企业的公关思维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全过程。

这种生长的轨迹,让人备觉珍贵。

为何腾讯无公关?

1998年,当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在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创业园落户的时候,一门心思想的是开发一套虚拟寻呼系统,而腾讯创始团队也围绕着这套新系统而组建。

在五位创始人中,马化腾和张志东都是技术男;负责市场销售的曾李青,曾在电信局下属分公司担任市场部经理多年,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许晨晔,在深圳的电信数据通信局做专业技术工作;陈一丹,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

从这份核心成员名单里可以看到,技术人才占了一大半,没有任何公关的影子。按照如今创业公司的配置标准来看,没有公关的团队是不合格的。然而,就是这么一支“不合格”的创业队伍,在1998年到2004年之间,怀抱着外面纷纷扰扰与我无关的心态,埋头做事,顽强地活了下来。

诚然,对于当时的腾讯而言,有公关与没有公关,几乎没有差别。其原因有二:

第一,如果腾讯一直研发虚拟寻呼系统,搞网站设计制作、服务器存储空间、网络维护这些事情,公关对它来说的确不是必需品。

腾讯早期的这些产品,服务于B端用户,比如电信公司等,这些客户都是一个一个地去谈来的,因此不太需要依靠媒介的宣传,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金钱去维护公关形象。

这和华为在通信业务时代的表现颇为相似。众所周知,华为也是在有了面对消费者市场的手机产品之后,才脱掉了低调的外衣,慢慢地开始重视公关、品牌的建设。而如果不是OICQ的出现,腾讯的公关大门或许还会一直关闭。实际上,在OICQ诞生后的较长时间里,腾讯的公关大门也没有打开。

第二,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中国企业公关意识普遍不强。

1983年9月,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组建了公共关系部,这标志着公共关系正式引入中国企业。巧合的是,几乎同时,互联网技术进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土壤生根发芽。之后的30年,尤其在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崛起之后,信息传播技术飞速进步,这成为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助推器。

20世纪90年代,公共关系学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酝酿阶段,尚未真正快速推行和爆发。不过,在这一时期,已有企业家见识到了公关的威力。1997年,史玉柱的巨人大厦项目财务问题爆发,原本对其热捧的媒体立即变脸,责骂声铺天盖地。企业与媒体之间的沟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企业与同行、顾客、政府、社区等其他公众之间的关系了。

那时候,就连企业和企业家,在中国也是刚流行不久。1984—1998年,中国出现了两代企业家群体,第一代是以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等为代表的“84派”企业家,第二代是以陈东升、郭广昌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他们带领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企业。

这群实干家们,整天带领着各自的队伍开拓崭新的天地,无暇对公共关系进行系统、专业的梳理。但是他们已经意识到,企业经营是一门沟通的艺术,企业只有处理好各方关系,才有可能寻得良机,而且他们也在有意识地训练一些公关方面的技能。很多聪明又勤快的企业家很快意识到了公关的重要性,从对外发声到联络各方关系,逐渐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行为方式。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了以马化腾、马云、张朝阳、丁磊为代表的第三代企业家。这群创业者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有机会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翅膀,在公共关系的辉煌时代尽情舞蹈。

阿里巴巴的公关向来名气大,被外界称为“公关第一天团”。2000年,阿里巴巴刚成立1年,马云就策划了名动天下的“西湖论剑”,在互联网圈名气大涨;张朝阳、李彦宏是留学归国人士,他们受到国外创业者的影响,在公关事务方面也有各自的主意。

然而,当互联网界的其他小伙伴们纷纷开启公关之路的时候,本土学霸马化腾正带着团队研究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

1999年2月10日,在腾讯公司成立3个月之际,OICQ第一版本正式发布。4年之后,OICQ更名为QQ,有了可爱的企鹅形象,还成功推出了Q币、红钻、QQ秀……从产品设计到运营,腾讯所做的一切,堪称产品专业主义的教材范本。

在此过程中,腾讯一直用产品与外界对话。比如在QQ秀的设计上,腾讯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时尚女装、职业装、手链、手包、墨镜、项链、发型,甚至口红、眼影、眼型、眉型……用户可以随时更换自己喜欢的QQ秀形象。用户在使用QQ秀时,与腾讯发生了连接,腾讯也就达到了与用户沟通的目的。为了与用户更好地沟通交流,腾讯不断优化产品,把产品做到极致。

如果从产品运营角度来说,腾讯在创立初期就深谙其中的门道。建立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相信没有哪家公司比腾讯更在行。然而,产品运营虽然与用户也会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也要有外部形象的展示,也非常重视品牌建设,但并不能取代公关。对产品的固执坚持,在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就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腾讯只有产品,没有公关。

腾讯公关生长脉络

创业初期的腾讯,围绕用户展开的沟通活动,基本都是为了升级产品设计,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除此之外,在品牌形象、舆论宣传等与公关活动相近的方面,腾讯少有动作。即便有,也没有形成体统,更多时候是一种自发行为。一方面,当时的腾讯还只是一家小公司,它的一举一动不在媒体的关注范围内;另一方面,腾讯低调慎言,很少对外公开传播公司举动。

那么,腾讯是从什么时候开启与外界沟通的大门呢?

2003年,腾讯网创立,腾讯的公关意识开始觉醒。在3Q大战之前,腾讯主要完成了公关的第一层含义,即把自己讲给别人听,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好。在腾讯网这一媒介的助力下,腾讯做了许多类似于公关的举动,比如打广告、更换标志图、赞助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是为了宣传,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公关行为,因此可以称为类公关。

2005年,腾讯发布了“大回响,大影响”品牌战略。用马化腾的话来讲,发布这一品牌战略,是出于腾讯对自身发展的深刻思考。他说:“从建设腾讯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腾讯应该建设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现在,终于有了答案。第一,腾讯要成为一家最受尊敬的互联网公司。第二,腾讯要成为一家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公司。第三,腾讯要成为一家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公司。‘大回响,大影响’正是表明了我们对客户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表明,腾讯将更加重视网络的汇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对于用户的价值。”

马化腾总结的三点,可以说是腾讯公司的终极梦想。而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总是布满障碍,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栽跟头。

腾讯的跟头,3Q大战算一个。在以往的报道和图书中,各路人士对3Q大战做过许多精彩回顾和全面评述。不可否认的是,3Q大战对腾讯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起事件让腾讯反思良久,并且做出了积极的改变。

如果没有3Q大战,外界对于腾讯公关的认识,或许还会晚一点。3Q大战结束后,让人深思的问题是,原本占理的腾讯,为何没有得到公众的谅解和支持?

在2011年出版的《X光下看腾讯》一书,记录了专家学者们对当时腾讯的全方位诊断结果。其中,《3Q大战的处理过程中,腾讯错在何处?》《3Q大战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否仅是一场公关危机?》《如何赢得公众的信任?》《企业如何建立和外界良性沟通的渠道?》等文章,都是针对腾讯公关写的,专家们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比如,在《3Q大战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否仅是一场公关危机?》一文中写到: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胡延平(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认为,腾讯对产业趋势判断不足是主要原因,“归根结底,问题出在腾讯核心决策层对整个产业和市场存在一种错觉。在这种错觉下,业务布局、业务开展的方式都有问题,公关变成了消防员,四处救火”。

类似这样的客观分析,帮助腾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同时,也说明了腾讯的公关确实有问题,但不是致命的问题。而值得注意的是,“诊断腾讯”系列座谈是由腾讯公关部主导组织的,这是腾讯多年来第一次坐下来倾听外界的声音。

此番问诊之后,腾讯提出了新的开放战略。从2012年至今,公众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腾讯。首先,腾讯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和其他企业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比如,腾讯放弃自己做电商,转而和京东合作。其次,不再固执于一家独大,而是成立腾讯基金,投资具有潜力的创新公司,帮助别人成长。

2012年,腾讯的市值是400亿美元左右,2016年,腾讯已经有2000亿美元的规模,开放的魅力可见一斑。此时,腾讯公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不再悄悄地站在企业背后,而是真正站到了台前。

和公司的发展速度相比,腾讯公关的起步和发展显然没有跟上脚步。但这是与公司发展阶段相关的,并不是某个部门或环节的问题。幸运的是,在经历了打击之后,腾讯能够从低谷反弹,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错误,以更好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腾讯公关六大力量

为了不陷入对公关技术的纠结中,本书将腾讯放到整个IT行业中加以审视,希望用横向、纵向、异同、个案分析等方法,立体化、多维度呈现腾讯公关的脉络。最终,当腾讯的公关版图完整呈现之时,我们发现,这是六种力量的聚合。而这六种力量,不仅在腾讯身上看得见,对其他企业也有共通性和适用性。

本书的第一章,从“没有公关的那些年”谈起,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成长,幼年时所经历的事情会对之后的人生带来影响,而童年对人们后天的性格塑造会产生重要意义。一个企业的“生长力”,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前景。

在第二章中,读者会看到一个快速成长的腾讯。它爆发出了强大的“进击力”,但也埋下了诸多风险,致使腾讯走了许多弯路。表面的霸气并不是真正的强大,这一阶段的腾讯公关或许不太受人喜欢,也不太受人认同,但它至少在努力成长,不怕犯错,也不怕跌倒。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腾讯公关付出了代价。在本书第三章,3Q大战打响,这是一场商战,也是一场公关战,它的发生和结果对腾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对3Q大战的反思,就没有如今开放的腾讯。腾讯在危机中迸发的“反转力”,是3Q大战的最大价值。

本书第四章,展示了腾讯公关在蜕变过程中的“开放力”。在走向真正强大的路上,腾讯公关做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改变?读者们将在这一章找到答案。

第五章和第六章,我们从一系列事件中,挖掘腾讯公关在新时代的特点——对内拥有扎实的“人才力”,对外展现自然联动的“融合力”。

第七章从腾讯文化的形成、积累和发展特点说起,从马化腾个人风格的转变谈起,为企业公关的所有表象寻觅到了发展变化的根源——“文化力”。

腾讯有着根深蒂固的产品文化,这是和其他公司非常不同的。从产品文化出发,腾讯在成长过程中丰富了其他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有的是阶段性的,有的是沉淀生成的,其包括封闭、自我反省、自负、开放、灰度、创新、对世界的爱等。企业公关的变化,不仅是技巧的更新,更是思想文化演变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深层文化的革新,影响了公关的发展。

腾讯公关的变化和发展,它遇到过的挫折和享受过的果实,以及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它……对于这些问题,本书不能说全都阐释清楚,但至少给了读者更多思考的角度,让读者在感受和体会腾讯公关一路成长的同时,也能思考它为什么来、向何方去。



成长,是一次孤独的涅槃。幼年的生长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

在《理解人性》一书中,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人类灵魂根源在于童年早期。这并不是什么重大发现,因为前人已经得出类似的结论。但这个发现的新颖之处在于,我们用无可辩驳的连续模型联系了童年期的经验、印象、态度和成年的行为。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够根据童年早期的经历和态度预测成人期的经历和态度。”

一个人童年的想法和经历会决定其成年后的生活态度,这表明了幼年时期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也是如此,早期显露出的性格特点,将成为一家企业的生长力,力量的强弱影响着企业的命运。而公关的气质、技巧和姿态,也有独特的生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