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公关法 > 第四节 基因初现

第四节 基因初现




中国自古有一句俗语称:“3岁看老。”意思是,透过一个3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感受到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腾讯在发展早期,也形成了自身的原始精神基因。这些基因共同作用,引导腾讯的未来发展,也影响了腾讯的诸多行为。其中,公关行为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用产品对话

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互联网界的BAT各具特色:百度以技术为导向,阿里巴巴以商业和运营为导向,而腾讯则以产品为导向。腾讯,一直是产品人的天下。

产品经理马化腾喜欢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他用这三个问题来决定自己的判断,然后用义无反顾的推进来验证它。

低调、内敛的马化腾给人的感觉总是奶气十足的文弱书生,执着与细致,宽怀且和气,很难让人把他与雷厉风行等形象联系到一起,至于鏖战江湖、快意恩仇,这看起来与马化腾简直毫无关联。但事实上,马化腾骨子里却藏着一个一言不合就拔枪的西部牛仔,他清楚在适当的时候一定要出台相应的策略,不管其是否会被人接受。

公关的一大要务就是交流,而交流需要语言。有的人语言活泼,有的人语言严谨,虽然风格各异,但只要不影响交流就无伤大雅。一个人的语言习惯是天生的,也可以在后天改进。

腾讯天生的公关语言,正是产品。一旦说起产品,腾讯可以滔滔不绝地和用户交谈,还会想尽办法让用户理解自己的意思。如果用户需要温柔,腾讯就可以温柔;如果用户需要简单,腾讯就可以简单;如果用户不需要,腾讯就闭口不谈。这样的状态,称得上完美无缺。

为了做好一款产品,腾讯愿意和用户进行无数次交流,虚心听取用户意见,交出让用户满意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腾讯有许多交流技巧,可以让用户畅所欲言,表达对产品的感受。如此,腾讯每款产品在问世前都和用户进行了充足的沟通,上线后腾讯更是随时观测、随时交流,这样的做法使得腾讯产品成为用户心中的首选。用户在体验时会感觉到:“嗯,这款产品正是我内心所想的模样。”殊不知,他们早已把内心所想“透露”给了腾讯。

为了和用户更好地交流,捕捉到用户的真实想法,腾讯工程师们都会用“小白”用户心态去思考问题。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的一次访谈时,马化腾说道:“平时我花大量时间使用我们的产品,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把握产品走向和用户体验,找出不足,迭代完善。我自己一直坚持这么做,身体力行感染和带动他人。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但用最笨的方法往往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似很朴素,但行之极难。”

在产品领域,腾讯的“10/100/1000法则”无人不知,但真正能够践行的,少之又少。这是腾讯与用户对话的独家法则、独门语言,外人想学也学不会。

用产品对话,让腾讯战无不胜。

然而,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他的缺点。在谈到产品的时候,腾讯能够和用户相谈甚欢;但一旦脱离产品话题,腾讯就容易跟不上节奏了。当用户想聊感情时,腾讯讲的是产品;当用户想聊情怀时,腾讯讲的是产品;当用户发牢骚时,腾讯还是用产品语言去对话;甚至在用户生气时,腾讯依然用产品说话,让人不免觉得有些冰冷。

产品语言再美、再流畅,也是专业的、机械的、缺少情感的。这样的弊端,让腾讯在日后受了不少苦,也做出了艰难的自我过渡和改变。

低调谨慎

邮件,是互联网时代常用的一种信息传输载体。在腾讯的发展历程中,邮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腾讯人都有发邮件的习惯,上下级的沟通用邮件,同事间的交流用邮件,公司内部的通知用邮件,与用户的对话用邮件,对媒体的通告也用邮件。邮件,已经成为腾讯日常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在腾讯的每一个重大转折点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公关活动中,腾讯也常用邮件的方式与媒体交流。在QQ收费事件、3Q大战事件、QQ音乐风波等公关危机中,腾讯无一例外地启用了邮件作为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在腾讯公关部的内部手册中,专门记录了与媒体进行邮件沟通的方法。

比如:邮件主题一定要清楚,让媒体收到后可一眼明了核心信息;邮件正文要逻辑清晰,语言简洁,避免大段文字;邮件必须带有附件时,最好把附件内容同时粘贴到正文内;媒体往来邮件一定要使用公司正式签名文档;发送前一定再次检查核对有无错误;给媒体群发邮件时,一定要选择密送方式;不要将公司内部邮件直接转发给记者;收到媒体邮件一定要及时答复。

诸多注意事项让人读后感叹,腾讯连发邮件走的都是专业路线。那么,若要探究腾讯公关,不妨从邮件中找一找答案。

马化腾自诩为“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却擅长利用邮件表达态度、抒发观点,因此又被称为“邮件狂人”。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创作《腾讯传》时,曾采访了大量腾讯人,并得到这样的数据与事实:马化腾与主持QQ空间开发团队的邮件往来超过2000份;与主刀QQ邮箱改版的团队邮件往来超过1300份;某位程序员做了一个PPT,深夜2:00发给马化腾,马化腾竟然在20多分钟后发回了修改建议。

而马化腾对邮件的狂热程度,也影响了腾讯其他高层甚至是每一个腾讯人。

网络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Pony(马化腾)凌晨4:30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副总裁10:30回,几个总经理12:00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15:00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22:00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

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马化腾的“邮件驱动”在腾讯公司贯彻得十分到位。既然是全公司的统一习惯,那么习惯久了就会产生气质,而气质就会影响公司的做事风格。那么,习惯邮件的气质是什么呢?

第一,使用邮件是一种严谨低调的风格。相较于口头表达而言,文字是一种更加低调、含蓄的方式。喜欢用文字表达的人,往往比较内敛,做事专注,而不张狂。如此低调的气质,正是腾讯所具备的,也影响了腾讯在公关工作中的态度。有人说,腾讯高傲冷漠,但却不知,它是因为低调严谨、讲求事实才选择了惜字如金。

第二,使用邮件是对细节的追求。据称,马化腾对页面的字体、字节、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连邮件的字距问题都能注意到。马化腾的细致与严格,渗透到腾讯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成就了腾讯独有的邮件文化。

但马化腾的邮件,也曾让腾讯陷入一次风波之中。2006年4月1日,网上一标题为“腾讯大幅降薪裁员”的帖子迅速引发关注,帖子内容称,员工收到马化腾的邮件,得知公司的薪酬改革方案后非常不满和失望。

此时的腾讯已经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又由于该邮件是马化腾亲自发布的涉及腾讯内部人事的邮件,引发了外界对腾讯业务根基及财务状况的猜测,更是激发了大众的猎奇心理。“降薪风波”愈演愈烈,最终马化腾不得不于2006年4月24日正式在新浪发表声明,表示公司近期的薪酬改革并非传言中的“裁员”。

这起“降薪风波”暴露了腾讯邮件沟通时缺乏情感的弊端。在某些时候,从公关的角度考量,在没有经过前期铺垫的情况下,若措辞不当或用力过猛,用邮件的方式突然向外界公布某项决定,容易给人造成“单方面通知”“强势”“一板一眼”的印象。另外,“降薪风波”也让腾讯体会到了缺乏与媒体即时沟通交流的尴尬。

公关工作和邮件一样,需要细心。但邮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过于追求事实的表达、不够灵活变通等。另外,邮件的写法有许多种,事无巨细固然有好处,但如果细节太多,掩盖了重点,反而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懂得妥协

在公关事务中,常常要做的就是妥协。许多公共危机事件,往往分不清谁对谁错,就算分得清,舆论的声音也多种多样。如果没有人做出妥协,双方就会僵持不下,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何时妥协?如何妥协?怎样妥协?妥协是一门需要仔细斟酌的学问,更是一门沟通的艺术。

腾讯对产品的专注、对细节的要求非常执着,但这并不代表腾讯是一家钻牛角尖的公司。作为产品大师,腾讯比其他企业更清楚迭代变化、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相对于顽固执着,腾讯也懂得妥协,而且这在早期就已显现出来。

1988年,马化腾创建腾讯,原本是想做寻呼机业务。机缘巧合下,他选择开发OICQ。在OICQ的发展中,马化腾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果断将其作为重点产品。许多经营管理大师都说过,一个企业要学会专注,学会做减法,把一个产品做好,脚踏实地才会成功。

然而,在初创时期,腾讯没有这样做。在OICQ还未赢利时,马化腾带领的小团队几乎啥业务都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作为一名产品人,谁不希望能够专注地开发运营一款产品?但是,作为企业经营者,只为了纯粹的理想而奋斗,往往会半路死亡。在生存和理想之间,经营者必须学会妥协。

2000年,在与移动梦网合作前,腾讯正处在生死边缘,QQ的研发险些难以为继。迫于经营压力,腾讯和移动梦网展开合作。这一决定使腾讯真正获得了盈利,并能够活得更久。当时尚未产生收入的QQ需要更多的资金去“养育”,移动梦网就是孕育QQ的资金池,这是对活下来的妥协。

妥协换来的结果是有利的。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纯利润。2002年和2003年,腾讯一方面推出QQ行、QQ秀等新业务,一方面推出短信服务、铃声服务、交友业务、网络游戏等。2003年,腾讯的纯利润达到了3.38亿元,而这些利润主要来自移动和电信增值服务。由此,腾讯才得以存活。

为解决温饱而妥协,这不是屈辱,而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腾讯得以成长,靠的是许多类似的妥协。一个企业从创建、立足到发展、壮大,必然要做出大量的妥协。马化腾在其所敬重的前辈任正非所提出的“灰度”[2]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

通过总结互联网公司的特点,结合腾讯成长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悟,马化腾从七个角度对“灰度”这一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即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及创新度。

比如,在关于冗余度的描述中,马化腾就指出,要“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腾讯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早期的创业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允许一些浪费,并承认失败的效用,为腾讯走向更为良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腾讯在早期经营中展现的妥协姿态,正是源于腾讯领导团队沉稳低调、亦攻亦守、亦战亦和的中庸文化。这种文化流淌在腾讯的血液中,也终将孕育出具备中庸色彩的公关理念。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如果不懂妥协,就容易激化矛盾,即便是有理的一方,也可能因为缺少妥协精神而失利。而这一特质,腾讯已然具备。



在压力的作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会喷薄而出,形成火山爆发的景象。猛烈的火山爆发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害,生命、土地、钱财都可能成为一片灰烬。曾有一度,腾讯就是一座潜藏着巨大威胁的火山。它带着熊熊火焰,让人不敢靠近。

那些年,腾讯不自觉地伤害过一些人,也惹过一些事,但自己浑然不知。光芒四射的它,认为自己是最夺目的,却忘记了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处。此时,公关是一个没有被启用过的“灭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