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如何讲好一件事 > 战胜“怪兽”的故事

战胜“怪兽”的故事



这种故事中的“怪兽”不一定非要像《星球大战》中的黑武士达斯·维德、《大白鲨》中的大白鲨,或者床下藏的长着锯齿形牙齿的野兽那样,而是所有那种明显的或隐藏的事物,它们能够威胁到某种事物的存在或阻碍人们实现重要目标。这种怪兽甚至可能是无形的。我们可以想想国王乔治六世的情况。他战胜了说话口吃这一“怪兽”,在“二战”中面向自己的国民发表了充满力量、振奋人心的演讲。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通常,在战胜怪兽时,一位毫无心理准备、不情愿上阵的主人公会被迫同敌对势力展开对抗。在《圣经》中,当上帝召唤摩西领导族人走出埃及时,摩西最初选择了逃跑。在《星球大战》中,卢克·天行者并不想领导邪恶帝国,直到他的家人被爆能士兵杀害。

在面对病魔这种真正的怪兽时,女演员兼摄影师克丽丝·卡尔反复地问自己:“我如何才能够忍受癌症的痛苦并且不会每天都想到死亡呢?”2003年,当卡尔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癌症时,她正在21世纪初期的两部百威超级碗广告片中担任主角,享受美丽人生。记者莉萨·斯坦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中写道:“第一次诊断结果出来时,卡尔把癌症视作通向死亡的列车。而今她将其看作是改变的‘催化剂’。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结识了一群新闺密,放弃了表演,转向写作。这是她一直认为自己无法做到的事。”当医生建议她“观察等待”的时候,她选择了“观察并生活”。卡尔说:“我不会一味地等待、搁置我的生活。我要过自己的生活。”并且她还反过来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现在,卡尔依然活着,并且活得很好(尽管身患癌症),她不断出书,向来自各地的读者传播健康之道。

有时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是整个组织都力图击败“怪兽”。2015年,绿色和平组织瑞士办公室同环保组织纯净家园(Pure  Earth)公布了他们的第10份年度报告,报告题目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污染问题”。这份报告指出:“污染每年杀死全球将近900万人,其中840万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比吸烟引发的死亡人数多了35%,且几乎比疟疾引发的死亡人数的3倍还多。”为了应对这种致命的趋势,像汇丰银行这样的银行会向菲律宾资助新型净水设备,以净化工业污水;墨西哥等国家的政府同企业和大学合作,共同清理场所设施,比如陈旧的遭受污染的炼油厂,将其变成公园,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一篇文章总结了这些共同努力产生的影响:“污染问题只能由各方组织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特长解决……这些故事证明我们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并在向前迈进。但是我们还需要对全球蓬勃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做出更多的努力。”

争取生存或发展是人类天性中的固有因素。因此,任何类型的听众都会全力支持战胜“怪兽”的斗争,无论这种斗争是出自个人、群体还是组织之手。这就使得此类故事在与工作和领导有关的故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探索故事

与白手起家、重生和战胜“怪兽”的故事不同——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刚开始的生活通常都比较糟糕——探索故事的主人公通常在开始时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但是他们不满足于坐在家中,而我们中的许多人如果处在他们的位置会愿意这样。相反,他们知道在某个遥远或许危险的地方存在具有巨大价值的奖品,于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抛弃更理智的判断,不顾朋友和家人的意见,冒险出发,开始探索之旅,赢得奖赏。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电影就是这类故事的一个典型例子。其中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那位勇敢的考古学家兼冒险家不断地以身试险,寻找消失的约柜、神秘的石头以及圣杯。

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探索故事的英雄们常常更加鼓舞人心。我们来认识一下前宇航员、美国宇航局气象学家皮尔斯·塞勒斯。2016年1月,61岁的他本来正过着富有、快乐的生活,却突然被诊断出患有4级胰腺癌。医生告诉他,他大约只有一年半的生命了。塞勒斯没有为生活的惨变而哀叹悲痛,也没有去海滩散心,而是选择把人生最后的岁月用于寻找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上。或许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塞勒斯的一生仿佛都在围绕地球旋转。他是英国人,为了博士后的工作前往美国。在为美国宇航局工作期间,他最终成了美国公民,被吸纳进空间部队。

在完成了三项太空任务、结束了自己的宇航员生涯之后,塞勒斯选择在美国宇航局的气象研究部门工作。他领导着1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一位国会议员曾公开嘲弄自己与塞勒斯的会面,因为他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存在分歧。塞勒斯不愿意让步,进行了公开反击。他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尖锐的批评文章,尽管国会为他工作的机构提供资金!直到他2016年12月23日去世,他都一直在把自己飞速减少的时间贡献给气候研究工作。就像他所取得的成就一样,他的这种抓住最后的机会,最终在大规模探索中有所建树的事迹令人鼓舞:“我们之前已经进行过许多次研究。每当我们陷入困境时,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工作中的探索故事也比比皆是。在成功生产出第一台模型之前,詹姆斯·戴森尝试了5000多种以气旋为基础的真空吸尘器原型。尽管如此,美国和英国还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为他的产品办许可证。今天,戴森公司的年利润超过5亿美元,在全球雇用了接近7万名员工。倘若当初这位创始人放弃自己对于“无袋”真空吸尘器的探索,那么今天戴森就只不过是个人名而已。

你的每一位听众几乎都会理解探索的意义,因此要想办法利用这样的故事为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