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如何讲好一件事 > 有效社交活动的框架

有效社交活动的框架




把握整体框架有助于理解有效社交活动的组成部分,包括创作一种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想象力和互动热情的“语言”。下面,我列出了涉及此类框架的一些要素。

1.理解统一模式

尽管具体内容会有所差别,但社交互动具有一种相对统一的模式,这一点不难看出。下面就是社交对话的基本模式。

(1)“天气不错啊”:在开始任何实质性谈话之前,人们通常会彼此客套一番。一般来说,人们会礼貌性地谈论一下天气、他们参加的活动或者活动地点。

(2)现在我要把你归类了:谈话双方会彼此进行归类,一般会问像“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这样的问题。在美国,这一问题通常的意思是“你靠什么谋生”。

(3)我是否在乎呢?根据你的回答,提问的一方通常会默默地问自己几个问题,包括:“明白了吗”“他的工作有趣吗”“与我有什么关系吗”。他们内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我想在这个人身上花费更多时间吗?”大多数回答可以被归为下面这两类:

•这人有点儿意思,我想听他继续讲。

•我不感兴趣,我要继续寻找更有意思的人。

因此,关键是要别人对你感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但是如何做呢?这就跟任何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一样,你需要埋下一个伏笔。

2.埋下伏笔

鱼钩可以帮助你捕鱼,对话中的伏笔可以帮助你捕获对方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尽早在对话中埋下伏笔,可以把听众从被动的听者转变成主动的调查者。

优秀的电影导演深谙此道,他们利用这个方法为自己服务。安德鲁·斯坦顿是多部大片的导演、作家兼制片人,他的作品包括《玩具总动员》前3部、《海底总动员》和《机器人总动员》。他在TED演讲中介绍了讲故事的一个关键因素:“听众喜欢为他们的一日三餐工作,他们就是想知道自己在为此努力。”当你用讲故事的方法解决社交活动中的问题时,那你就把许多人认为的枯燥、虚伪,甚至“肮脏”的经历变成了有趣的探索——为听众,也为你自己。正如斯坦顿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喜欢那种能让他们弄清楚其中内容的故事。听众成了调查者,一心想弄清楚你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而不希望你一股脑地告诉他们所有的信息。通过精心设计的伏笔,你可以有效地把听众变成对话中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即使他们只是在倾听。

那么,什么才是精心设计的伏笔呢?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第1章中的内容:伏笔就是冲突、对比或矛盾。让我们思考一下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迪士尼公司发行的电影《海底总动员》中的伏笔:一条鲨鱼毁掉了一条小鱼的家,杀死了鱼妈妈和几乎所有尚未出生的鱼宝宝——只剩下一条鱼宝宝(小丑鱼尼莫)。鱼爸爸对这唯一幸存下来的鱼卵说道:“我保证,不会让任何灾难发生在你身上。”当然,我们都明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一定会有灾难发生在这条小鱼身上的。但是影片让我们一直在想——到底会发生什么?尼莫和爸爸将如何度过这场灾难?在下一部分中,我将介绍如何在所有的社交对话中设计恰当的伏笔。

3.提前设计对话

生动的对话总是胜过单调的独白。你能否记起从头到尾都吸引你的一堂课或一场演说?不可能有这种情况的!在那篇题目起得非常不错的文章《进行一言堂式教学的20条可怕原因》中,牛津大学学习研究所前主任格雷厄姆·吉布斯列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事实上一共有20条!),阐述了为什么一言堂式教学是一种极其无效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传统的电梯间演讲是一种单方面的独白,或者说实际上就是一言堂式的。因此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社交对话会遵循一定的模式,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埋下伏笔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提前设计更具互动性的对话,促使听众想弄清楚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利用他们的想象力)。在你同他们分享信息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提前设计好的对话实际上是对话的脚本,你可以通过预测听众对你的伏笔和停顿的反应进行设计。在下一部分中,我将告诉你我是如何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我自己的故事的。你还将看到我可以把这种对话转变成简短的单方面电梯间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