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如何讲好一件事 > 如何发挥作用:我自己的故事讲述方法

如何发挥作用:我自己的故事讲述方法




你如何保证自己对“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这个问题的回答有趣好玩呢?如何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听众呢?

下面就是我的做法。当被问及“你做什么工作”的时候,我就说:“讲故事的。”就这样。尽管说完一个词就停顿似乎有些不妥,但我们可以把这一停顿看作打印材料中的空白处,可以给人们处理、反应并提出他们认为的最重要的问题的机会。因此,停顿同前面的文字——在我的这个例子中只有四个字——是一样重要的。停顿之后,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什么?讲故事的?什么意思?”或者“那你是写小说呢还是写童话故事?”

我们先后退一步,回忆一下我们对伏笔的定义:它指的是比较、冲突或矛盾。我所用到的伏笔是有关矛盾的一个例子。具体说来就是,我利用了听众预期中的矛盾。“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这个问题本来是希望得知你靠什么谋生,是从职业角度提问的——不是关于你的兴趣或其他爱好的。大多数人把讲故事看成是一种爱好(这是人们在饮水机周围与同事们做的事情或者是在睡觉前与自己的孩子做的事情),因此,我有意识地选择它作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与听众的预期产生了矛盾,让他们开始猜想我的意思是不是说我靠讲故事谋生,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我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就促使他们开始试图对我进行分类。此刻,他们就开始积极地为他们的一日三餐工作,就像电影制作人安德鲁·斯坦顿所说的那样。

你可能会想:“这种回答是否会惹恼那些只想知道你靠什么谋生的人?”简短地说,是的——不过,尽管这种办法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马上会再讨论这个问题),但在大多数社交互动中,这种办法与众不同,能够吸引听众,所以其好处超过了风险。关键是要理解不同听众的期望不同。对有些听众来说,你就算没有偏离规范太远也会被视作奇怪或荒诞;而对另外一些听众来说,你必须十分努力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合常规。你需要做的是理解自己的听众,并据此调整你的办法。有时候,传统办法最保险。

下面,让我们再回到我的办法中来。在给出了第一个伏笔(即“我是讲故事的”)以及有助于澄清问题的信息,从而激发听众的兴趣之后,我会说:“是的,我从事的工作就是讲故事——以讲故事为职业。”然后我会再次停顿。请注意,要把握停止讲话和讲话同样重要的原则——我们中的许多人喜欢絮絮叨叨地说或者“在听的时候嘴也不闲着”,结果无法给听众他们需要用来反应和反馈的空间。大家可以看到,尽管我的第二个回答在第一个的基础上有所延伸,提供了一定的分类标准,但它依然没有提供人们期望的常规信息。此时我的听众可能会想:“哦,原来你不是小说家,也不是儿童作家,但你把讲故事用到了工作中。”可这会让他们产生更多问题:怎么做、什么时间、在哪里等。于是他们通常会接着说:“说得再详细些”“怎么做到的”或者“你和谁一起共事”。我让他们想象我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讲故事在工作中能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实际的收入),以及为什么我适合做这一工作,以此来进一步锁定他们的兴趣。

此刻,我会进一步进行澄清,给出他们早些时候就可能期望得到的信息:“与我共事的是一些极具量化分析能力的客户,例如研究工程师、数据专家、投资经理。我帮助他们编织故事,赋予他们处理的数据以意义,把他们的思想呈现给广大听众,因为故事是一种更容易被记住的方式,可以建立更加深刻和有意义的联系。”

现在,如果你把我的这3部分社交对话串联起来,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篇有关我跟我的工作的电梯间演讲——如果没有这么多来来回回的对话,我就可以以此为讲稿。下面就是串联之后的内容:

我是讲故事的——讲故事就是我的工作。与我共事的是一些极具量化分析能力的客户,比如研究工程师、数据专家、投资经理。我帮助他们编织故事,赋予他们处理的数据以意义,把他们的思想呈现给广大听众,因为故事是一种更有利于记忆的方式,可以建立更加深刻和有意义的联系。

我的办法阐明了把听众变成调查者的技巧。这些调查者必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找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