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4 > 哥伦比亚的家庭福利钱柜

哥伦比亚的家庭福利钱柜




作者:巴勃罗·梅迪纳·乌里韦

译者:江璐

60多年来,哥伦比亚的“家庭福利钱柜”为麦德林市从困境走向复兴提供了关键的经济和社会服务。这一独特的官民合作模式是否能够持续推动中产阶层的繁荣发展?

那是8月下旬的一个清晨,有“春城”美誉的麦德林和往常一样晴朗而温暖。我在一座叫作“回廊”的殖民时代建筑里见到了塞吉奥·雷斯特雷波。回廊始建于1803年,是方济各会的修道院。7年后哥伦比亚宣布独立,修道院后来被耶稣会改造成学校,再后来又成为警方运营的技术学院。2008年,回廊被“家庭福利钱柜”(Comfama,简称“家福钱柜”)接管,由雷斯特雷波负责大楼的改建工作。

雷斯特雷波带我参观了院内通向邻近教堂的秘道和盘旋式楼梯。他时而向我描述改建后的样子:在这里要建一个通往附近大楼的连廊,并要开一个露台咖啡厅;那里的教室要扩大,会有更多的展示空间;一楼深处还要有一个演出区域,舞台正对着大门。不过,雷斯特雷波还在等待有关当局的建筑改造许可,同时他正在起草一个重振麦德林中心城区的方案,中心城区是麦德林治安最差的地区之一。

非营利组织“家福钱柜”已经有63年历史,是麦德林兴衰的见证者。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麦德林直到20世纪初才从一个小矿业城市发展成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大都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里因巴勃罗·埃斯科巴[1]的麦德林贩毒集团和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而臭名昭著。20世纪90年代,左翼游击队、右翼准军事集团和哥伦比亚政府之间频频爆发的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很多都逃往麦德林。但过去10年,麦德林重振雄风,赢得模范城市的赞誉,成为商业、创新和旅游中心。

对哥伦比亚第二大省份——安蒂奥基亚省的许多居民而言,家福钱柜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福利的代名词。家福钱柜是哥伦比亚特有的一家非营利合作社组织[2],该组织的资金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个人所得税。正如其字面“福利钱柜”(a  caja  de  compensación)所表述的那样,哥伦比亚的雇主将员工工资的一部分缴纳给该福利体系,员工可以选择加入其所在地的任意一家合作社。只要员工正式在编,雇主持续向福利体系付费,员工及其家属就可随时随地获得合作社提供的所有服务。

加入合作社的员工可享受财务、教育、工作、娱乐等多方面的福利。合作社兴建医疗中心、休闲公园、文化中心、运动场所、游乐园、健身房、理疗中心、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活动,通常只象征性收取费用,多数情况下则对会员免费。

雷斯特雷波为回廊勾勒的宏伟蓝图颇具家福钱柜特色:拥有宏大、充满希望和乐观向上的愿景,但同时又必须面对一个刚刚摆脱内乱、实现复苏的国家和城市的严峻现实。家福钱柜正在通过增加服务、招纳成员、筹集资金,努力向基础设施薄弱甚至缺乏法制的地区扩张,还要确保组织联系紧密并充满凝聚力,这无异于是一场豪赌。

在政府和社会部门里,有些人认为让民间机构管理公共资金不合时宜,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避免公共部门工作效率低下、腐败现象滋生的良方。家福钱柜的员工则对未来信心满满。尽管家福钱柜在哥伦比亚人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可或缺,它仍然制订了雄心勃勃的10年规划,积极扩大其在整个区域的服务范围,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解决麦德林和安蒂奥基亚省严峻的社会问题。然而,这一合作社体系依赖于一个特殊的法律税收许可规定,虽然目前没有生存之忧,但仍需要向政府和市民反复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

在家福钱柜的Arví公园里,一家人享受共处时光



合作社的诞生


家庭福利钱柜是哥伦比亚的第一家公积金合作社。“福利钱柜”这一体系始创于1954年,当时麦德林的一群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安蒂奥基亚辛迪加”的大型企业集团(后来该集团改名为GEA),与当时刚刚成立的全国企业协会、安蒂奥基亚省铁路联盟一起创办了一个福利基金,用于改善工人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劳动能力。

麦德林当时还是一个保留着20世纪气息的、闭塞的采矿小镇,尚未完全实现城市化的转型。除了天主教会提供的服务以外,大部分麦德林人都缺乏基础教育和医疗资源。福利基金应运而生,由此而设立的“安蒂奥基亚省家福钱柜”(Caja  de  Compensación  Familiar  de  Antioquia)负责提供这些服务。

20世纪50年代,哥伦比亚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党派之争席卷全国。1953年,罗哈斯·皮尼利亚将军在两党党首的支持下成功发起和平政变,希望用军队的力量结束政治杀戮。皮尼利亚军事专政试图推动各种社会改革,首次尝试建立全国家庭福利补贴制度。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精英的不满,1957年5月,皮尼利亚被迫辞职,由军事委员会接管政权。

临时军政府继续进行改革,计划在一年内让自由党和保守党重新获得权力,两党则同意每四年选举一次总统。作为改革的一部分,军政府制定了一项至今仍然有效的法律。该法律扩大了皮尼利亚时期家庭福利补贴计划的范围,要求企业必须将雇员薪酬的4%缴纳给国家健康和养老基金体系,以资助全国各地成立的各种合作社。哥伦比亚现在有43个合作社,大多活跃在特定地区。例如,家福钱柜只在安蒂奥基亚省内运作。这些合作社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涉足教育、运动、健康、创业、娱乐和金融服务等领域。

哥伦比亚官民合营的合作社模式经历了数十年社会动荡的考验。然而,随着哥伦比亚终于摆脱内乱,迈向成功,该模式是否能帮助人们脱贫、为不断增长的中产阶层带来社会福利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