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4 > 环境卫生的文化视角

环境卫生的文化视角




《印度走向何方:废弃的厕所、发展受阻和种姓制度的代价》

作者:阿沛·拉奥

译者:王雨馨

原著:黛安娜·科费

迪安·斯皮尔斯

页数:271页

出版社: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7年



“仅仅几十年前,农村地区的露天排便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很普遍。”黛安娜·科费和迪安·斯皮尔斯写道,“今天,印度在这一方面引人注目不是因为它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发生了改变。”虽然印度的经济获得快速增长,政府也发起了一些推广安全卫生措施的活动,但如今世界上的露天排便几乎一多半都在印度。在《印度走向何方》一书中,科费和斯皮尔斯分析了这一行为的起因、后果和政策影响。书中主要关注印度农村地区:该国有89%的露天排便发生在农村地区。

政策制定者通常把印度农村猖獗的露天排便归因于贫困、用水困难、治理缺位以及其他因素。然而,科费和斯皮尔斯通过数据和令人震动的个人故事,表明这些因素不足以解释问题的严重程度。他们指出,就生活在世界银行制定的每天1.25美元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而言,有21个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高于印度,但其中近20个国家的露天排便现象却比印度要轻。用水困难可能也不是主要因素:作者引用政府数据指出,印度家里有水的农村家庭中,有将近一半没有茅坑。而且,印度文化较为独特的东北部各邦十分贫困,还面临着治理上的困难,但它们的农村露天排便率要低得多,在14%到16%之间,而印度平均的农村露天排便率却高达70%。

那么,还有哪些因素可以解释印度居高不下的农村露天排便率呢?这本书最具洞察力的部分是对印度种姓身份和宗教仪式纯洁性的审视。这样的信仰体系认为在家附近排泄是“不洁”的,哪怕在厕所里也一样。出于这样的原因,那些使用厕所的家庭一般都会要求格外大(也格外昂贵)的便坑来收集污物,免得需要太频繁地清理便坑。同时,政府及其合作伙伴提倡的更价廉的卫生设施方案,例如两个便坑的厕所和抽水马桶,通常没人使用。两位作者领导的研究机构r.i.c.e发现,在四成已拥有可用便坑的家庭中,仍有至少一个家庭成员选择露天排便。

通过这些例子,作者支持印度的厕所问题不仅是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还有极深刻的社会根源。这一观点与政府和国际发展机构的常规思路相悖,它们要么认为种姓制度是老生常谈,不考虑在内,要么干脆选择无视。这本书提醒所有发展机构在评价一个解决方案时,不能只考虑其技术能力,还必须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作者也举了一些正面的例子,比如阿什·辛格,他是北方邦一位高种姓的居民,愿意经常清理自家的便坑。这样的例子表明,社会规范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尽管改变得还不够迅速。“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露天排便的人。”科费和斯皮尔斯写道,“有钱也不能让人完全逃离充满细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健康、经济和尊严。露天排便在印度的人口密集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会导致肠病、寄生虫病和腹泻,尤其会危害到儿童的生命安全。

作者还讲述了北方邦农村两个儿童阿伦和阿尼尔的案例。阿伦的家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成长的环境远离露天排便。他三岁就可以进行对话,可以认出家庭日用品,甚至还有幽默感。与阿伦同龄的阿尼尔在比较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还有露天排便的习惯。他的认知能力仅相当于1岁儿童。这种差距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明显:像阿尼尔这样小时候学习能力欠佳的情况会影响其成人后的谋生能力。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迄今为止,政府所实施的环境卫生举措一直都关注的是厕所建设,而非消除使用厕所的社会和文化障碍。科费和斯皮尔斯建议开展行为转变的传播行动,并呼吁加强对相关数据的有效收集,从而改进决策和政策规划。

如果这本书能增加在解决露天排便问题上有效的行动案例,将会更有价值。很多非政府组织曾在促进泰米尔纳德邦和奥里萨邦等地的社区动员和行为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这本书也许还应考虑印度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对城市环境卫生的影响。据估算,到2030年,印度将有接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无论如何,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鲜的、令人信服的观点,相信包括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在母婴健康、教育和其他相关领域工作的读者都会从中受益。

阿沛·拉奥(Abhay  Rao)

工作于印度孟买的非营利组织Dasra,参与盖茨基金会的印度水、公共与个人卫生项目。他主持开发了indiawshnetwork.org在线平台,来协助项目合作伙伴之间的学习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