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4 > 创新型基础设施

创新型基础设施




作者:艾瑞克·尼

译者:王雨馨

特朗普总统在2016年的竞选活动中大谈当选后将如何大力投资民用基础设施项目。遗憾的是,这些竞选承诺几乎都没有实现。然而,其他国家正在为此类项目提供资金,包括以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基建项目。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在海边——像东京、纽约、首尔、大阪、马尼拉、孟买、雅加达等。随着海平面上升以及飓风和台风等气候导致的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这些城市要么需要搬迁(不太可能实施),要么就需要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来解决海平面上升问题。

日本东京建立了一系列巨大的地下隧道和水池,它们可以收集和贮存洪水,直到这些洪水可以被排回海里。也许休斯敦也可以考虑类似的做法?

艾瑞克·尼(Eric  Nee)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刊主编



灵析:以商业方式为公益机构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


作者:黎宇琳

罗苑

灵析——一款专门为公益机构开发的利益相关方管理软件,在过去几年间以“收费软件服务”的方式推动了中国公益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目前,通过灵析的网站、微信端,公益组织只需注册就可以在线使用灵析的利益相关方管理软件。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免费试用版、小微版(1888元/年)、标准版(4999元/年)、专业版(12000元/年),此外,灵析还有年费在10万元以上的定制版。

许多公益机构接触灵析往往从免费版开始,随着机构的发展与付费能力的提高,逐渐提升灵析的版本,从小微版、标准版到如今的专业版。

事实上,即使是免费的版本也可以实现公益机构常用基本功能,费用的不同,只意味着服务范围的扩大与部分的定制化功能。比如,免费版每月只能发1  000封邮件,而专业版的上限是3万封。

目前,灵析可为机构提供人、钱、项目的数据解决方案、咨询与服务,为其联结资源。其中最常用的是活动、筹款、传播、数据等方面的管理功能。

收费低、针对性强等特性使灵析在中国公益领域大受欢迎。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灵析已为超过4.5万家机构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是公益组织。



灵析的缘起和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个与欧美国家颇为不同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是先有第一部门(政府),在改革开放才出现第二部门(公司),而大体属于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机构的发展,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大部分公益机构发端于缺乏资本的民间力量,往往在技术手段与支付能力上都呈现出一种“草根”的状态。但是,形势不等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社会对第三部门的需求大量释放,许多草根公益机构站上了“风口”,尚未做好准备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通道。

汶川地震发生的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公益元年”,当年,在“支援灾区”的背景下,全国慈善捐赠总额达1  070亿元,而在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309亿元。汶川地震不仅激发了中国公民的捐赠热情,也促使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投身志愿行动,这在客观上促成了中国社会组织的大发展。2008年,全国社会组织大概30万家,而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已经突破80万家。

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年,在媒体工作的易昕成了一名灾区的志愿者,她发现,公益机构用人工的方式来处理大量资料,人数一多就忙不过来了。易昕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用技术的手段解决公益领域的效率问题。2012年,易昕与两位在亚马逊研发工作的校友一同辞职,创办灵析公司。

从一开始,灵析公司就呈现出一种融合了公益机构与商业部门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与其核心创始人、CEO易昕的个性不无关系。自灵析占领公益市场后,许多见到易昕的人都会感到惊讶——那名脸蛋略圆、笑容憨憨的女生完全没有CEO的派头,她以一种单纯而务实的性格塑造了这家公司。

创业初期,灵析公司先是搭建了一个在线志愿者平台,并免费提供给公益组织使用,他们设想由此产生的大量的流量则可以为灵析带来运营资金。但是,公益组织并不买单,它们更倾向于选择流量大的平台,而不是本身没有流量的新开发平台。

后来,易昕发现为机构搭建数据中心是一个更好的市场机会。他们先是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开发内部管理系统,首次成功回应了行业需求,进而在友成系统的基础上不断迭代,研发出适应不同需求层次的、目前为人所熟知的软件产品灵析,其盈利模式也从“免费平台”变为了“收费软件服务”。

许多人担心一个问题:向支付力弱的公益机构提供廉价服务,这样的商业公司要如何盈利呢?

易昕透露,目前机构年营收额在千万量级,财务可持续的问题并不是困扰这家公司的难点,大型公益机构的购买提供了这家公司超过70%的营收,而中小型组织的购买力也在不断提升。“一些机构从免费到付费,从每年付费不足2  000元到付费超过1万元。培育与支持中小型机构的成长,是我们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