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调情学 > 设立目标

设立目标




首先,确立目标。当人们找我咨询的时候,我会先让他们填一张简单的表格。问题不复杂,重要的是把答案清晰地写下来。我这样做是因为人们常常不是很清楚他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把目标写下来可以迫使他们面对内心真正的渴望。以下是我问他们的问题:

1.你来寻求帮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你在找长期的伴侣吗?找自信?想提高调情的能力?想遇到更多的人?

2.你觉得什么在阻碍你前进?

3.请写下三个具体目标,比如在派对上感到更舒服、交新朋友、每个月约会几次。

第二,质问你的目标。为什么你认为你现在想要这些?这和你的人生目标一致吗?你对问题1的回答和对问题3的回答一致吗?如果你想遇见更多的人,现在做什么会最直接地帮你实现它?这是你应该集中精力开始做的事情吗?是你写下来的内容吗?

第三,改善你的目标。再看一遍以上问题,能否对目标做些改动,让它们变得更有效、更容易实现呢?



障碍


你设立好了目标。你已经确定了,比如,你想要找到伴侣,但是你依然单身,问题是什么呢?除了需要你目标对象的配合,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你的障碍。你能看到有问题,但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它。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能立即解决——饿了就用送餐软件,无聊了看看手机。但是对于找一个伴侣或者寻求幸福的两性关系,我们便似乎束手无策了。那么,我们要开动脑筋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在讲座中,我常问观众觉得自己的爱情生活有什么问题。几年过去了,我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般是这两类:

1.别人的问题:别人有哪里不太对。这是我说的外在理由。理由有很多:你住在城里,城里人不太友好;你住在乡下,什么人也遇不到;你遇到的人都只想和你做朋友;你遇到的人都只想和你有一夜情;你遇到的人在性别/年龄/类型方面不适合你。外在理由是生活中你认为超出你控制范围的现况。

2.“我”的问题:是“我”有问题。这是我说的内在理由:“我”的地理位置不对;“我”的生活方式不对;“我”鼻子靠不住;“我”和姐妹们一起长大,所以“我”不知道怎样和男性讲话。内在理由是你个人的那些问题,它们让你觉得找到另一半特别不可能。

天马行空一般,我们找出了一大堆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问题”找出来了,我们就放心了。由于问题从来不包括我们自己犯的错误,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真的不是我们的错。然后我们就被困住了,没有变化,注定要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与此同时,将导致我们处境依旧的责任推到他处。

那么,我们来一起理智地看看这些理由。



·  ·外在理由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外在理由。实际上,这些理由有时候真的会对此有影响,有些情况确实会让认识人变得困难。很可能你住在一个偏远的小社区,遇到新人的机会很有限。或者你需要上夜班,用来社交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完全阻碍你找到一个调情对象的情况很少见。通常,外在理由只不过是你习惯讲给自己听的故事。你不加怀疑地把某些事当成事实来接受,还让它们影响你实现目标。

外在理由通常不过是再造的虚构之物。我碰巧住在伦敦,这里雾天多是出了名的。而在表面的名声之下,实际情况又是另一个样子。这座城市或许很繁忙,的确是,也确实有一群忙着生活的人,但是真的所有伦敦人都不友好吗?完全不是。同样地,你或许听说过这里没有正经男人,又或是所有女人都只对有光鲜工作的男人感兴趣,再想想,这真的有可能吗?(如果是,那么或许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居住环境了。)

我希望你能审视一下这件事,而不是接受这种简单的标签化。不仅身边其他人的说法值得怀疑,对自己的观察和想法也应该再清楚客观地评判一下。关于这点,衍生自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想想你的关键信息提供者(key  informants,指那些在某种文化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从而掌握了专业信息的人)。当你听见自己重复着一个简单化的负面“事实”,比如“人们都不友好”或是“这里没有体面的男人”时,你要问自己这些问题:你是听谁说的?这是不是大家都在说但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文化谣言?这是不是一种坊间传言或者陈词滥调,就像“一旦你过了三十岁,找到一个男人的概率比被雷劈还低”一样?当你非常肯定这里的男人都对认真的关系没兴趣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是不是从你的朋友那里听说的——也许他们和你一样处境艰难,或者他们把自己身上的负担投射在了你身上——又或者来自你看过的某本杂志、某部电影?换句话说,你的关键信息提供者可靠吗?

·也许你会说,不是这样的,你说的都是来自你在现实中的亲身经历。你认为伦敦不友好是因为你每天早上坐地铁——你见过那么多透露着坏脾气的恶狠狠的脸吗?你认为这里没什么好男人是因为你去过很多次酒吧,而那里就跟猪肉市场一样。

·现在是非常重要的样本容量(sample  size)原则出场的时候了。这是社会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诘问的是你观察的基础是什么。你的证据是什么?这些负面经历到底出现过多少次,出现的条件是什么?除了你得出的这些结论,还有没有其他合理的解释?

·诚实地想一想,你想让几次不愉快的酒吧经历影响你对夜店生活甚至整个性别的态度吗?你想从人们在紧张的通勤中几个不好的小行为里看到他们真实的性格,进而给整个城市都贴上标签?

·负面经历对我们有着突出的影响,它会扭曲我们的感受,因此被称作“负面偏见(negative  bias)”。不过,负面经历的力量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对负面事件做出不当反应的风险远大于对正面事件做出不当反应的风险,因为负面事件很可能把我们置于死地,而正面事件只会让我们过得更好,但是,不论这个天生的特质对于我们祖先在辨别食物是否有毒方面多么有用,在现代生活中,它常常起到的作用是妨碍而不是帮助。它会让我们因过度看重负面经历而陷入困境。

·如果你从几次经历中得出了负面经验,自问你的假设是否真的经受住时间和世事的考验了。它们总是被验证为正确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别再把它们当成“事实”了。我们得出的结论常常是没有证据的。



年龄问题


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个外在理由,觉得有必要对其仔细思考一下:“一旦一个女人到了三十多岁的尾巴上,约会就变得不再可能——遇不到什么人了。”

我在日本过26岁生日时,一位日本男性老师在祝我生日快乐之后说我现在成为“圣诞蛋糕”了。注意到我的困惑,他解释了这个理论:正如圣诞蛋糕在一段时间里受欢迎程度会有变化,日本人认为女性理想的结婚年龄也受到类似的限制。现在既然我神奇的25岁已经过去,我就不再新鲜了,我的价值降低了,最好的情况也只能是半价出售。这真是太棒了。

显然现在在这一点上已经进步了很多。我最近读了《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上面提到,未婚女人是“新年面条”。很多日本人在新年前的12月30日或者31日吃荞麦面,所以这个理论宣称女人30岁或者31岁结婚,价值最高。然而,女人一旦到了32岁,就成了“跨年面条”,她的价值就骤然下降了。

看起来,在我离开日本后的十八年里,日本女人获得了成为过期食物之前额外的六年单身期。这是一种进步。

我们或许会嘲笑这件事,但如果你是一个快40岁的女人,也许就不太能笑得出来。有些时候,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好太多。

这个理论通常是这样的:当一个女人快40岁时,她就很难找到和她年龄相仿的男人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男人不是已经被抢走,就是只对年轻的女人感兴趣,或是根本不存在!(35到50岁这个年龄段男人的人口构成显然是一个都市之谜。)讽刺的是,我知道肯定有正在读这本书的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男人在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首先,我必须告诉你,如果你把你参考的范围局限在网络交友世界里,这个理论可能说对了。

这里有一些让人很不舒服的网络交友数据:在虚拟世界里,女人最受欢迎的年龄是21岁。到了26岁,女人还是比男人受欢迎。但到了48岁,图表就反过来了——这个年龄的男人在网上的追求者是女人的两倍。

令人高兴的是,现实中人们的筛选标准和在网络中不一样。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不会因为表格中一个键入的数字而把人们排除在外。一个在虚拟世界里打钩希望找21~  30岁女人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会迷上一个在舞池中热舞的39岁女人。而那个在网络上寻找同龄或年长男人的45岁女人呢?为什么她不可能和一个比她设想的年轻了十岁的男人聊得非常开心呢?换句话说,谁说人只能和某一个年龄段的人交往?

实际上,正如很多男性读者清楚的那样,并不是只有女人对单身感到压力。最近,一个男性客户找到我,说单身让他感觉羞耻、内疚,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需要“矫正”的问题。45岁的他常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压力,比如“西蒙,你该想想自己怎么办了”,或是“你为什么还是单身,你怎么了?”。我问你,如果你总是感到羞耻和内疚,你觉得你有多容易找到那个人呢?

最近,一个五十多岁的女性私人客户来找我,坚定地认为,在她的年龄段绝对没有正派的单身男人。她告诉我,她试了所有方法,结果她遇到的和她年龄相仿的大多数男人都是白痴。我问她,是不是觉得找伴侣是个特别难的事,她说:“是的,我觉得是。”她的故事很常见,写成头条新闻就是:“号外!号外!约会超难——超过50岁的男人都不是好人!”

跟往常一样,和她多聊了一会儿之后,我发现她的故事远比上面这个复杂。实际上,她本来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友,但是从她的成年子女那里遭受了太多挫折后,她就没有继续和他约会了。

接着,她告诉我,她必须对和谁交往非常小心,因为她有一个紧密的社交圈子,她不希望打乱其规则。

接着她承认,确实有几次有四十多岁的男人对她表示了兴趣,但是她觉得他们不可能真的对她感兴趣。

那么仔细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她约会。真的完全是因为缺少男性吗?显然不是。又或者是她在心里给自己设立的一系列障碍,来自其他人和自我怀疑的双重压力?看起来是她自己限制了自己的选择。我向她解释,她给自己立了太多面墙,因此没法给实实在在的人留出存在的空间。

另一个例子也是关于一个有类似问题的五十多岁的女性私人客户。几次课程之后,她认识到一个根本问题:她一直觉得那些能够成为她平等伴侣的人都不会对她感兴趣,这就是她觉得年龄相仿的男人都不“正派”的原因——她总是和那些配不上她的男人交往,因为她觉得自己不够好。当我们发现了这些心理模式时,才意识到原来生活中已经有一些优秀的男性对她表示过兴趣了,但她没有发现。现在,她正开心地跟其中一个也就是她的动感单车教练约会。

学到了什么?如果你是处于这种棘手的年龄困境中的女性,请改变你的关注点。第一,别再在网上找伴侣了。第二,注意自己的行为。第三,扩大自己的视野。你需要的不是一个满足狭隘条件(年龄、职业阶段、社会状况)的男人。这些男人之外的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不会像打量蔬菜一样打量你。如果你把自己看成一块过期的蛋糕或是一碗馊了的面条,就别再这样做了。你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