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调情学 > 内在理由

内在理由




那些认为你的坏运气都是因为你自己或是你自己的特殊状况的内在理由呢?这些感觉更难克服,毕竟它们更加私密,深埋在你的心里。

最近我见过很多次这种情况。比如说,当一个人觉得和女人说话很难时,他就会扫描自己的整个大脑尝试找到原因。他会重温自己的生活经历、过往历史,然后想出一个看上去很符合逻辑的解释:“啊哈,我和女人说话困难是因为我在男校上学,所以在我的性格形成期里我不知道怎样和女人交流。”他很少意识到,除了詹姆斯·邦德,大多数男人都觉得走过去和一个冷漠的女人说话很难。很巧的是,我的所有男性客户都以为其他男人对走过去和女人说话没什么问题。

那么,要怎样处理这些你坚持的关于自己的观点呢?

·首先要记住,你了解的生活经验仅仅是你自己的经验。你不知道同样的事对别人来说是否困难;你不知道从其他人的角度看事情是什么感觉。(嘘!如果你还没想明白的话,记住,别人的脸书内容不完全是他们生活的准确体现。)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别总攀比,这是一个很容易掉进去的陷阱。

·这个方式既适合外在理由也适合内在理由:思考你想法的来源。你需要思考你的关键信息提供者——是哪些人告诉你有这些问题的?我发现,人们常常会基于朋友、兄弟姐妹、父母说的话形成对自己的畸形的看法。(人们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各种中伤尤其令人惊讶!)通常,这些关键信息提供者并不是恶意的,但是无意中,他们传播了没什么用的迷思。通常,他们自己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还会用这些来压垮你。一个女性客户找到我,说尽管自己想找一个伴侣,但从自己太独立这点推断,她没法在自己的生活里插进一个人,她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维持住一段关系。和她聊完之后,我发现,这个“事实”来自她妈妈告诉她的一个她小时候发生的故事,甚至她自己都不记得发生过这件事。这是一个二手的、被她妈妈过滤过的事情,而这件事三十年后还在影响她!

·我曾经有一个快50岁的美国客户,一个非常有魅力、穿着得体、看起来棒极了的女人,但是当我跟她聊为什么她觉得她找另一半很难时,她提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不像以前那么有魅力了。“等一下,”我说,“你自己真的相信吗?”她停了下来,看上去像第一次考虑这个问题;她的表情完全变了:“不,实际上,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我比年轻时更好看了。”“那么,为什么你会一直这么想呢?”我问她。她突然意识到这和她的外貌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因为她常和两个固定的朋友在一起,而她们主要的话题就是她们在变老,不再那么有魅力。这些朋友并不想让她不喜欢自己,她们没有强调她老得很可怕,但结果她完全接受了这个错误的“真相”,并且让自己的想法受到影响。如果她跟其他自我感觉很好的朋友在一起,她对自己的态度是不是就会完全不同?

·不是所有的负面看法都来自别人,影响最大的往往来自自己:“我不能和我喜欢的人说话。”“我喜欢的人不会觉得我对他们来说足够好。”“我对那个人来说不够有吸引力。”这些想法很好地解释了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模式(mental  model)。这是处理内在理由的第三个关键。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值得仔细看看。



心理模式


那么,什么是心理模式呢?它们是你观察情况使用的镜头。我从斯里库马·拉奥(Srikumar  Rao)那里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他是一名讲师、作家,还曾经是商学院的教授。这个理论对我的课来说非常重要,真的要好好感谢他。它的概念是这样的:作为个体,我们在很多不同的事情上面——对兄弟姐妹的态度、对自己的感觉,甚至看世界的方式(这是一个美好的还是可怕的地方?)——采取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式。从我们意识中飘浮的各种信息里选出一小部分和我们的心理模式相符合的材料,而把剩下的98%都扔掉。这些“证据”又会强化我们的模式,把它们变成我们的现实。

这些模式既不好也不坏,我们的镜头并不比其他人的镜头更加真实或失真。我们有心理模式,这并不是问题,这很自然,但当我们不能意识到自己只是通过某种模式在观察——这只是与这个世界调情的众多方式之一——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我们会认为我们的看法就是真理。

让我们来看看你得到的所有结果是如何基于心理模式产生的:

·你大脑里有一些想法(心理模式)。

·这些心理模式影响你的行为。

·你的行为影响实际发生的事情——导致了结果。

心理模式不仅直接影响结果,还可能影响对自我实现的预期。

举个常见的例子:“我不能和我喜欢的人说话。”

你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心理模式”。但是对于与酒吧里你觉得有魅力的女人说话,你的态度是:“我并不介意和普通的陌生人说话,但是如果我走过去主动和她说话,我会说些很傻的话或者变得不会说话。她会知道我喜欢她,然后她就会觉得我很奇怪。事情变得尴尬,而我会感觉很糟。”

即便如此,你还是尝试鼓起勇气,用尽全身的力气朝她走过去。你越靠近越感到不安,你脑子里的嗡嗡声到达了顶点:“这肯定会出问题。她肯定不想和我说话。肯定会很尴尬!”当然,当你走到她身边准备引起她注意的时候,你的肢体语言已经展示出你一整晚的挣扎。当她开始和你聊天时,你意识到你还没有想过除了废话还要说什么,所以你结结巴巴说了点不是很合适的话。由于你在尝试的时候一心二用,所以她不是很确定你是在和她说话。她没有赶你走,但也不是很热情,也没有转过来跟你认真交流。你练习的几句开场白尴尬地飘在空中。过了一会儿你尴尬地说很高兴见到她,然后就走开了。你垂头丧气地离开酒吧,你的预期再次被加深:你非常不擅长做这种事,没法和喜欢的人说话。你安慰自己说你不会再这么匆忙地尝试了!你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你的行为和其他因素一样,都是你得到这个结果的原因。现实是,你到最后也没有想到,在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中,你都在用你的肢体语言和语气告诉她:她不应该和你说话。这就是心理模式和负面偏见如何把你困住的过程。

你必须意识到不是每个人都害怕和自己喜欢的人说话。甚至我听说有些人很喜欢这样做。那么他们和你做的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心理模式。他们的心理模式可能是,遇到新人很有趣。所以,同样是这个女人,他们见到后可能会想:“她看起来很有魅力。我想知道她是不是也很有趣。唯一能知道的方法就是过去和她聊天。”这意味着他们的行为也会不同——他们不会等很久让怀疑发酵,他们会立刻行动。他们像对待其他任何人一样对待这个有魅力的陌生女人——友善地走上前,探究性地聊两句,也不显刻意造作。他们看起来很自然,毕竟他们没有把所有的自我价值押在这上面。他们只是想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和她表面看上去的一样有趣。也许这个女人会积极回应,也许不会,但是他们至少会聊上一两分钟。这段邂逅结束时,他们的心理模式——遇到新人很有趣——就受到了强化。

那么,如果你改变心理模式呢?你需要选择一个和你有共鸣的想法,可以是“了解别人很不错”或是“大多数人很喜欢说话,就跟我一样”,这会产生冲击性的效果。不要预设对方的反应,也不要担心拒绝会伤害自尊。如果你带着“了解别人很不错”的心理模式接近她,这个邂逅就更多的是好奇心驱动的:“我想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接近她能让你更自然,没有压力。这不正是你的目标吗?

在说开场白时,不要采用那些虚伪的套路,而是尝试找出你们两个有什么共同点,这会让你的行为有所不同:你的对话自然了,身体语言开放了,靠近方式不像是被迫的了。她有可能愿意和你长时间聊天,也有可能不愿意,但是你本来的目的也不过是了解她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所以,即使她不愿意,对你也没有影响。

所谓的魔法即改变心理模式就能改变行为,进而改变结果。

·先从一个想法开始:“生活真好!”

·想法影响我的行为:我微笑。

·这会进而影响结果:有人也对我笑了。

·我的心理模式被再次确认:生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