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增长思维 > 第六章 使用:找到真用户

第六章 使用:找到真用户



第一节  关键行为:定义你的“真爱粉”


2018年出现过一次现象级的全民“撒币”活动,就是各个平台的“答题分钱”活动。参与的平台有冲顶大会、西瓜视频、映客直播、花椒直播等。大概玩法是:平台通过名人直播来出题,用户来答题,一共12道题,每道题的答题时间是10秒钟,如果在10秒钟之内答对了一道题,用户就可以进入下一题,如果答对所有题目,用户就可以参与瓜分每期100万元的奖金池,如果中间答错了,用户就会失去分钱资格。

好玩吧?对用户来说,这就是一场维持了几周的狂欢活动;而对于产品运营方,这是非常典型的增长行为,很多平台都通过这种方式以极低的成本获取了大量用户。下面我要说一个反面的案例,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其主要产品是分期购车,这家公司也赞助了某个平台的“答题分钱”活动。他们参与了两期,花了200万元后觉得有点亏,他们觉得自己花钱让别人的产品实现了增长,还不如自己干。于是团队花了很短的时间开发了一个答题产品并上线,开始自己出题、自己出钱,给自己做增长,他们很快花掉了1000多万元,给自己的产品增加了1000多万名用户(用户只有注册该产品才能参与答题),单位获客成本不到1元,从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来衡量,这个成本已经非常低了。但你想不到的是,它到最后只卖出去了4辆车,客单价10万元左右,利润就更低了,这与其花费的1000多万元获客成本根本不成正比。

本章开始我们讲述这个小案例,是为了向大家引出“关键行为”这个增长思维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多次提到,获客不是增长的全部,要从用户的全生命周期来考量增长。有思考深度的读者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那么,在获客阶段,我该怎么去衡量其对整体增长的价值呢?”这就是关键行为要解决的问题。本章的主题是“使用”,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用户增长从本质上讲其实是“用户行为的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既可以通过增加用户数的方式增加用户行为,也可以通过增加单个用户使用频次的方式增加用户行为。

刚才我们讲的分期购车这个案例,该公司是在关键行为这个环节犯了明显的错误。关键行为是用户与产品接触早期涉及的一个概念,它会帮助我们判断新用户有多大可能成为我们的真正用户。用户与一个产品接触后会产生很多行为,某些行为会标志着他成为真正用户的可能性很大,这样的行为就是关键行为。一个用户如果有买车的意愿,他的关键行为可能是查询车的型号,也可能是搜索某个价格区间有什么车可供选择,他绝对不会来答题领几角钱了事。当我们确定了用户的关键行为,在获客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评价指标,不至于等到几个月后考量留存率时才发现这批客户没有用,白白浪费了公司成本。

除此之外,我们定义关键行为还有如下两个好处。

1.使工作有的放矢,让你不至于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何而忙,也不知道如何衡量自己忙得有没有效果。

2.统一团队思想,减少沟通成本。如果团队内部对关键行为的定义都不一致(在现实工作中,这是经常发生的),有的团队成员把自己弄得很忙,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但其实这些工作对促进用户的关键行为并没有太多帮助,这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本书的方法论并不是“唯数据化”的。即使你的公司没有什么技术能力,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你也有可能运用增长思维去实现增长。但是大家必须要有数据的意识:你也许当前数据能力还不够,但这不代表数据能力不重要。关键行为这一概念,就是数据意识的一个基本体现。正是因为关键行为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把它放到本章第一节探讨。

具体如何定义关键行为?对于不同团队和不同产品,关键行为一定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一个团队在定义“使用”的关键行为的时候,一定要符合这样一个原则:用户的关键行为要能明确反映出他对这个产品的价值认知。价值认知未必是价值认可。如果用户表示出价值认可,那么他已经是深度用户了。

举个例子,我们对今日头条这个产品可以做很多操作,比如:下载、注册、打开、看一篇文章、下拉一下看更多的文章、通过文章底部的推荐看其他文章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使用”这个产品。但我认为,在今日头条的早期,它应该将“下拉一下看更多的文章”作为用户的关键行为。这个行为标志着用户明确认知到今日头条的价值。通过这个操作,用户可以看到更多符合其喜好的文章。

“网红”产品瑞幸咖啡是只能通过App或小程序去购买的咖啡产品。我作为一个用户,有打开App或者小程序、查看周围有哪些店、领券、去领一杯咖啡等行为。在当前阶段,我认为其用户的关键行为应该是“线上预约一杯咖啡”。注册、分享、领一杯免费咖啡等,都是在增加用户基数,而如果要判断这批进来的用户以后会不会变成长期用户,瑞幸可以用“线上预约一杯咖啡”这个行为来衡量,当这个行为出现,我们就认为用户对瑞幸的产品特性是有认知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成为长期用户的。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如何定义“使用”?我们定义的关键行为是“投资过一次”。这是最能体现用户对互联网理财产品价值认知的一个环节。有很多反例都因为没有找准关键行为,而造成极大的浪费。具体案例我相信大家在自己熟悉的场景里都可以找到很多。

要怎么找到关键行为?我在这里提供一些对用户行为的划定维度,大家在拟定用户关键行为的时候可以从这些维度去考虑。

1.根据用户的交易行为划定。对不同阶段的不同产品,你可以从以下4个角度进一步细分:(1)第一次交易(即首单);(2)多次交易行为(即复购);(3)流失用户的交易行为(即流失),比如淘宝超过180天没有成交的用户的成交行为;(4)会员支付行为,即有多少人买了你的会员。

2.根据能够影响广告收益的行为划定(尤其是针对某些销售产品不是实物而是广告的品牌,这些品牌自身仅仅是流量入口,最终的销售在合作方产生)。这些行为具体包括:(1)点击;(2)点击跳转行为;(3)点击后购买。

3.根据非交易类行为划定。具体而言,这些行为是对平台或产品价值有积累作用的行为。(1)用户发帖。比如对于知乎、豆瓣这类平台,用户发帖的行为就非常重要;(2)用户交流。比如你在微信上跟别人聊天,你们之间并没有产生交易,但这对于微信平台就有价值;(3)转载行为;(4)推荐行为。

4.根据供给侧行为划定。比如滴滴的司机、淘宝的卖家,他们作为平台一方的参与者的行为就属于此类。滴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着力增加司机的出车率,那个阶段滴滴的关键行为就是在供给侧这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增长是指用户行为的增长,拉新不是获客的全部。

拟定关键行为后要怎么验证?这里我也提供一套方法论:按照用户与你的接触,标记出他们的画像、渠道、行为等,列出你认为可能的几个关键行为,再去看每个关键行为对后期用户留存和增长产生的作用。针对有数据的公司(比如互联网公司)和没有数据的公司(或者数据颗粒度很粗的公司),我介绍两类具体操作模式。

第一类:有数据的公司。

1.列出可能的几个关键行为;

2.监测实施这个行为的用户数;

3.再监测这些用户最后达成的目标数据(比如,售卖相机数据、销售课程数据);

4.用第3项的数据除以第2项的数据,数值越大,说明这个行为产生的效果越好,理论上讲,如果优化这一行为的数据达成的目标数据增幅最大,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关键行为。

表6–1  关键行为测试示例

第二类:没有数据的公司。

1.列出可能的几个关键行为;

2.分别测试提升这一行为所造成的目标数据变化;

3.在一个时间周期(比如两周)内,使目标数据增幅最大的行为,就是测试出来的关键行为。这一步骤,相当于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耗用时间去测试。

在通过数据或测试分析出关键行为后,你还可以在随后的运营中反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