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增长思维 > 后记 如何成为一个增长高手?

后记 如何成为一个增长高手?




《思考,快与慢》里提出,人的认知模式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负责直觉的、感性的反应,人不用深度思考,直接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系统二则负责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做出的反应。我问2乘以3等于多少,你脱口而出是6,这就是系统一的反应。而我问35乘以124等于多少,一般人就很难通过直觉回答了,他需要调动理性来计算,这就是系统二的反应。

虽然我们普通人很难在一秒内算出结果,可对一些心算专业选手来说,他还是几乎能够让答案脱口而出的,在这个领域,他们就是高手。

所谓高手,即对于别人是系统二的反应,对于他是系统一的反应。心算高手把我们需要调动系统二来计算出的答案,修炼成了系统一的直觉反应。

那么,怎么才能把系统二的反应修炼成系统一的反应呢,要靠一直不停地练习吗?“一万小时定律”曾经很流行,其大概意思是,只要在某个领域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我在混沌领教营的同学戴剑教授一定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坚持打乒乓球20多年,但是其水平用他自己的话讲是“毫无进步”,对阵十二三岁的经过专业训练的孩子,他常常败下阵来。

盲目练习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并不会让我们成长为高手。真正的高手水平,你只有通过对思维模型的刻意练习才能达到。一个围棋国手,每天的训练并不是不断地下棋,一盘又一盘,而是要对各类定式进行反复的琢磨;一个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训练起来也不是没完没了地对打,一局又一局,而是要反复地对某些动作组合进行固化和纠正。把这些定式和动作组合引申到思维层面,就是思维模型。我的同学成甲曾经给思维模型下过一个有趣的定义:思维模型就是思考的套路。如果希望在某个领域成为高手,你就要对这个领域的思维模型进行刻意练习。

2018年的《奇葩说》邀请了我很喜欢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对于辩题里蕴含的经济学道理,他一眼便知,并且能快速给出反应,但对于一些没有经过经济学训练的辩手,他们往往是一脸懵。在经济学领域,薛教授就把一般人的系统二思考变成了自己的系统一直觉,他就是高手。这是他对经济学的思维模型进行刻意练习的结果。

讲到这里,如何成为一个增长高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对增长领域的思维模型进行刻意练习。增长领域有哪些思维模型呢?AARRR、关键行为、损失厌恶、顾虑排除、啊哈时刻、增长实验、替换成本、裂变逻辑、私域流量……很多很多,我们团队整理了其中核心的54个,正好组成一副卡牌。如果熟练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型,你想不变成增长高手都难。

之前市场上曾经有一些误区,认为似乎只有互联网公司才能做增长,因为互联网公司才有稳定的技术团队和数据分析团队,目前设置了专业增长团队的公司也往往是互联网公司。但这个认知是不正确的,非互联网公司一样也可以做增长。可口可乐并不是互联网公司,但它在2017年的时候取消了CMO,将其替换为CGO,完成了向增长思维的全面转变,成为行业表率。我们的客户安利也是非互联网公司,亦在全球推广增长思维。从表象的技法向下深挖,抽离出底层的思维模型,这些思维模型对于各个行业都是普适的。

当然,面对如此之多的模型,泛泛地学习,效率也是不高的,我们需要一个结构和逻辑把它们串起来。这就是我们在本书重点推出的“增长八卦模型”,它将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分成了认知、接触、使用、首单、复购、习惯、分享和流失8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读者朋友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阅读的抓手,54个思维模型就分散在这8个环节里。你既可以缩小尺度到用户运营的某个环节,进行实操落地,又可以放大尺度,对用户的生命周期进行全景观察,还可以将其用在企业中,作为你工作的检核清单。

2017年,我跟当时滴滴的增长负责人南山进行过长时间的研讨和推敲,形成了这套模型的雏形,后来王茜和吕佳丽又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我们团队的曾楠负责了对大量企业的采访和对思维模型的梳理,廖麒负责了案例的补充。经过不断的演化及几十家企业的实操反馈,这套模型渐渐成型,这就是现在呈现在你手中的这本书。

在本书成型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好朋友贡献了他们的支持和智慧,有陈勇大哥,我的好兄弟吕宁宁、黄智威、潘德文,我的同学成甲、玫洁、吴珅,还有我在混沌领教营的同学们,他们是李想、张本伟、沈拓、魏亚鸥、朱宁、邱燕、程虹、郝志中、沈攀、张焱、王朝……

增长思维认为,增长的方法是不断演化和生长的,同样,增长思维本身也是不断演化和生长的。希望本书的出现对于你只是抛砖引玉,如果大家有机会一起共建这套思维模型体系,我是非常开心的。

李云龙

2019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