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真的会跑步吗 > 如何康复与预防

如何康复与预防




很多年前,跑步还没兴起的时候,部分跑友对运动中肌肉痉挛的认知还不够到位。其中接触过这样一位跑友:他在遭遇小腿抽筋后立马倒地,弯曲膝盖,全身抱作一团。后来他发现痉挛越来越厉害,寻思着这样做不对,于是找准最疼的一点,使劲按压,还是不得门路。幸亏同行的跑友里面有一位懂些专业知识,上前帮忙放松、牵拉,最后得以缓解。那什么才是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案呢?

1.向痉挛肌肉收缩相反的方向牵引痉挛的肌肉,使肌肉拉长,一般都可使其缓解。例如遭遇腓肠肌痉挛后,应将脚轻轻抵住墙角或台阶,并伸直痉挛侧膝盖,再缓慢将身体重心往前移。保持20~30秒,再重复,一般两到三次即可得到缓解。牵引时切忌用力过猛,宜均匀、缓慢,以免造成肌肉拉伤。

2.牵拉完可在肌肉痉挛处按摩,手法以揉捏、轻拍抖动为主,之后可带上护具,起保暖作用。

3.运动完后行热疗(如热水浸泡、局部热敷),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的张力。

通常情况下,肌肉痉挛只持续几分钟。所以在这一小段时间内,切忌紧张。可通过充分的深呼吸来放松自己,同时给自己好的心理暗示,这样将有助于我们尽快适应并且忽略不适。

经历过肌肉痉挛的跑友绝不想再次经历,而没感受过的跑友想必也不愿尝试。那我们到底该如何预防呢?

1.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改善肌肉状态。

2.运动前必须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事先做适当按摩,泡沫轴放松,动态牵拉一定要做到位。

3.在户外或者在冬季运动时,注意保暖,尽量别裸露关节及相关肌肉;如天气炎热,则建议在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褪去衣裳,使肌肉适应有个过渡期。

4.夏季运动时,尤其是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时,注意电解质的补充和维生素B1的摄入,同样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5.疲劳和饥饿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保证充分的休息。

6.如果频繁出现抽筋,请前往医院检查,排除病因,找到合适的治疗办法。



跑步常态——运动疲劳


运动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机能下降,不能维持既定运动水平的生理现象。



马拉松比赛中的“撞墙”便是运动疲劳典型的例子,它不像跑到“极点”后稍微调整、休息就能提速,恢复状态继续前进;而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心理崩溃,又有多少跑友没迈过35公里这个“坎”的呢?



不过幸运的是:与过度训练综合征(一种运动病理现象)相比,运动疲劳是可以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而恢复的一种生理现象。



运动疲劳是如何产生并影响我们身体的


1.能源物质衰竭。

就像汽车行驶需要耗油一样,我们跑步甚至是躺着不动也需要能量供应。

人体的三个能量供应系统包括: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和氧化能系统。在运动中,被直接消耗的是肌糖原(酵解能系统供能的原料);随着运动的持续,体内糖原含量减少,如不能及时恢复或补充,我们就会进入疲劳状态。虽然长跑运动(尤其是马拉松)绝大部分是靠脂肪、糖类氧化供能,但如果糖原(接近)耗竭,脂肪氧化供能也会受到限制。除身体进入疲劳状态之外,还可能引起低血糖,体内激素紊乱,“撞墙”事件频频发生。



四字总结:不能少糖。

2.代谢产物积累。

众所周知,在正常状态下,乳酸的产生和代谢是平衡的。但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之后,机体内便会生成大量的乳酸,而乳酸在短时间内无法排出;堆积后将导致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下降,阻碍神经肌肉通路兴奋的传递;同时,体液内环境呈酸性后会抑制机体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行,当PH值过低时,就会导致运动疲劳产生,甚至肌肉无力。

我们的身体不仅可以被外界所影响,还能由内而外被调节。酸痛,就是一个最直观的信号。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当运动量过大后,体内除PH值下降外,水盐代谢平衡(如:钙、钾、镁),血浆渗透压也将受到破坏。有研究显示,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现如今,各项长跑或马拉松比赛往往集中非寒冷时期,气温过高更易加快汗液蒸发,使得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加快疲劳产生。

4.保护性抑制。

运动时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元,使其长时间兴奋而导致耗能增多,为避免进一步消耗,神经元便产生了抑制过程,即对大脑皮质进行“保护”。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加快疲劳(保护性抑制)的产生和发展。



对号入座,疲劳程度“自省”


1.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即出现肌肉僵硬、轻微肿胀和酸痛,动作慢、不协调等一系列情况。

2.神经疲劳: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嗜睡。

3.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等。

4.运动量不同,每个人的耐受程度也不同。但就跑友而言,产生运动疲劳后,下肢的肌肉延迟性酸痛反应通常是最主要的,同时可伴有小腿的沉、胀,腘窝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