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君子言行合宜适中,庸人言行肆无忌惮

2.君子言行合宜适中,庸人言行肆无忌惮




2500年前,孔子在鲁桓公的祖庙里看见了一个倾斜的瓦罐,孔子很好奇,这个瓦罐为什么会歪成这个样子,而且没人扶它?于是他就去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这个瓦罐扶正呢?”守庙人回答说:“这个瓦罐名为‘佑座之器’——欹。无水状态下会倾斜,装上一半水的时候就能正过来了,但如果是装满了水,反而又会倾倒了。”孔子恍然大悟,从中悟出了中庸之道。

这个故事出自《荀子·宥坐》。关于中庸之道,孔子研究很深,一直被他用来区分君子和庸人,看他们的言行是否有分寸感。《中庸》第二章中说: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意思就是,君子之所以做到了中庸,是因为天性纯良的君子顺性而行,时刻处在中和的境界之中;而庸人之所以违反中庸之道,因为丧失了自性分寸,从而言行肆无忌惮、放肆猖狂。

无论古今中外,我们都可以发现很多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成就一番事业都源于他们的高度自律,对自己的言行要求严格,做得不够显得散漫,做得过了反而虚伪。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控制在刚刚好的地步。这需要极高的情商和自控力,这才使得他们被后人称为君子。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的夫人叫南子,是个著名的美女。南子喜爱博学多才的人,当她听说孔子路过卫国之时,便想邀请他来做客。孔子也对南子的美貌有所耳闻,他其实非常想见这个女人,但又怕自己的行为过分,被学生说闲话,可是已经被邀请了,假装不去倒像个虚伪的人。孔子可愁坏了,左右为难。后来他想到鲁桓公庙里的瓦罐,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平衡的解决方法。

孔子欣然赴约,但时刻与南子保持距离,两人只谈论琴棋书画,但在优美的乐曲中,两人却心意相通、彼此欣赏。

毫无疑问,孔子是个聪明人,他的这种做法,既没有拒绝南子而驳了一国之后的面子,同时又没有被外人传闲话,跟南子的距离始终保持一种刚刚好的分寸,所以孔子达到了君子的标准,一直被后世称之为“圣人”。

然而,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在历史上经常有人因为越过这条界限,活生生地从一个受人赞扬的君子堕落为遭人唾骂的人。王莽学习周公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当年帮助周武王一起攻伐商纣。周朝建立不久,周武王便去世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但由于年纪太小,由周公摄政,摄政期间深受百姓爱戴。七年之后,周成王长大成人,而周公则主动退位,丝毫没有越权之举。

反观被称为“周公再世”的王莽,出生于名门望族,虽然年幼丧父,但王莽并没有借此消极堕落,他在艰辛的环境下刻苦读书,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司马,深受百姓的喜爱。人们都觉得他天资聪慧,为人谦虚,简直就是第二个周公。可没想到,当王莽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这个位置上坐久了,野心也就逐渐显现了出来。由于皇帝是他外甥,在公元8年,他成功谋权篡位,还杀了反对自己的亲儿子,气死了亲姑姑,一下子从人人称赞的君子变成了人人唾骂的恶人,最后他咎由自取,被各地的起义军消灭了。

周公的行为的确是君子之风,摄政的七年里他丝毫没有动谋权篡位的想法,没有越过那条界限,言行谨慎适宜,美好的品德也流芳百世。而王莽前期也是个君子,可是他达到了君子的标准后还不满足,动了邪念,放肆自己的行为,最终迈过了那条界限,从君子变成了恶人。

中庸之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许多人原本是温润的君子,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从而越过那条规定的界限。中庸之道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一念之差,可能就让你分寸大乱。它仅仅存在于不及和过分的分界线附近,如果你不恪守职责,不规范你的言行,那就很容易越界。

所以,你想要成为君子,首先要控制自己的言行,还未达到君子标准的就要努力去做,而达到标准的则要时刻警惕自己。我们要牢记——千万不能越过那条分寸界限,否则就会变成被大家厌恶唾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