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3章 分寸感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做到者必是人中龙凤

第3章 分寸感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做到者必是人中龙凤




1.分寸感至高无上,极少人才能做到


“分寸感”这个词并非今日才有,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现在所谓的分寸感,通常指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时能掌握界限,不偏不倚刚刚好。

分寸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情商高低,以及一个人的自控能力。一般来说,具有分寸感的人,做人更有亲和力,做事会更加细心,成功概率也会更高。《中庸》第三章中说: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意思就是,孔子说:“中庸这种法则真是至高无上了,但却是很难掌握的,需要一个人长时间修炼,民众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所谓分寸感,就是做人做事不偏不倚刚刚好。可以说,凡是能做到分寸感的人,必定是非凡之辈。一旦失去分寸感,即使是名扬四海之人也将跌落凡尘。关于分寸感,《战国策》里曾记载过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从小天资聪慧,做人做事知进退、有分寸,而且待人和善,尤其对待自己的门客,更是宽容。他在老百姓中也拥有良好的声誉。这人一旦出名了,惦记的人就多了,秦昭王听闻孟尝君高尚的品德,想邀请他去秦国做官,孟尝君本想一试,但他的宾客们都不看好,并纷纷劝阻。孟尝君听从了众人的劝告,再三思考后,决定放弃这个机会,继续过他的小日子。

孟尝君本可以过着平淡的日子,安度晚年,但他最后还是抵不住诱惑,跑去秦国做了官,途经赵国的时候,被赵国的平原君热情相邀,赵国人对孟尝君的名声早就耳闻,都想近距离观瞻这孟君子的相貌。结果一看,大家发现孟尝君矮小瘦弱,于是开始发笑,纷纷议论起来:“本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原来是个瘦小的男人!哈哈哈。”孟尝君听后大怒,一下子斩杀了几百个赵国人。这个时候,他就开始丧失分寸感了。后来,孟尝君排除万难,终于回到了齐国,谁知却被齐王所猜忌,将他贬到边境,几年后孟尝君就病死了。

你看,刚开始的时候,孟尝君很好地把握住了分寸感,所以做人做事人人称赞。然而,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坚守下去,后来受不住诱惑,跨过了那条界限,踏上了秦国的朝堂,还因为别人的讥笑滥杀无辜,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彻底丧失分寸感,毫无君子风度可言了。失去分寸感,又如何能落个好下场呢?

由此可见,君子和庸人的区别在于分寸感,很多时候就在一念之间。的确,分寸感是很难做到的,只有极少数人才得其法。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不得其门而入。也有些人,天生悟性不错,加上头脑灵活,很容易就能正确把握分寸感。遇到尴尬的场面,他也能凭借自己的创意轻松化解。下面请看这则案例——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举办一个宴会,邀请文武百官前来参加。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带着自己的儿子诸葛恪也来了。宴会上,孙权喝的有点多,看着诸葛瑾的脸,笑着让人牵来一头毛驴,他在毛驴身上写了“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四个字。百官看着这头驴,又看了看诸葛子瑜的脸,别说还真有点像,于是都哈哈大笑起来。诸葛子瑜没有笑,他觉得很尴尬,但又不能发作。

这个时候,他的儿子诸葛恪认为吴王玩笑开过分了,于是站起来说:“请大王允许我在毛驴身上加两个字吧!”诸葛恪在后面写下“之驴”两个字,这两个字加的甚是巧妙,既没有打孙权的脸,也保住了父亲的颜面。见到诸葛恪如此才思敏捷,而又极其有分寸,孙权决定把此驴赏赐给他。后来,孙权一天比一天喜爱信任诸葛恪。公元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公元252年,孙权病危,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

单就这件事而言,诸葛恪的做法很有君子风度,他掌握了君臣之间微妙的分寸感,既没有侵犯孙权的威严,又帮自己的父亲化解了尴尬。乃至后来孙权喜爱他,也是因为他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他的聪明才智既可以帮助孙权巩固王位,又能让孙权不忌惮他,可以放心地重用,说明诸葛恪早期深谙中庸之道。可惜的是诸葛恪在后来也犯了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错误,背离了分寸感的正道。

分寸感就像一件趁手的武器,能帮助你在复杂的世界上走得更加顺风顺水。当然,分寸感这把武器并不好掌握,大多数人都用它来伤了自己。要知道,世界上的诱惑太多,不定哪天就会越过禁忌,丧失分寸感,招致恶果。

从古至今,各种事例都体现出分寸感至高无上的好处,却很少人有人能从一而终地坚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并坚守分寸感,从而让人生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