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5章 中庸高手是如何把握分寸感的

第5章 中庸高手是如何把握分寸感的




1.不耻下问,任何人都有可学之处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真正智慧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到底有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榜样呢?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个。

这个榜样到底是谁呢?《中庸》第五章中揭开了谜底: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意思就是,孔子说:“虞舜真是大智慧的人啊!舜爱好谦虚地向人请教,而且又爱好体察那些通俗而浅近的俗话。”

孔子正是因为推崇舜的善问,所以特别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真正效仿践行大舜“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随时随地向人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对于这一观点,他曾与弟子特别讨论过——

有一次,孔子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由于他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对很多事情都不太清楚,所以在典礼过程中孔子不停地向他人请教,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问了个遍。此时,有人嘲笑孔子,说他问东问西的,一点都不懂礼仪。孔子听到那人对自己的评论,反驳说:“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一定要问个明白,这才是我求知识、懂礼貌的表现啊!”

在孔子那个年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当最高统治者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去世后,都要给他一个称号。当时,卫国有一个叫孔圉的大夫,不仅品行正直,而且谦虚好学,深受众人尊敬。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将孔圉好学的精神发扬光大,就授予“文”的谥号。孔子的学生子贡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孔圉这个人有很多不足之处,不应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于是问孔子说:“老师,孔圉这个人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孔圉这个人聪明好学,而且不以向比自己能力差、地位低的人提问为耻辱,所以“文”这个字对他品行的概括再恰当不过了。

听完孔子的回答,子贡心服口服。从此,“不耻下问”成了好学、好问者的专属赞语。关于好问之事,《礼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是说,那些善于提问的人,就好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解决的地方着手,然后再去处理有节疤或纹理不顺的地方。自难而易,一层层将问题拨开,这样一来先前不懂的问题也就逐渐明白了。

如果“耻于下问”又会怎么样呢?对于那些死爱面子以向他人请教为羞耻的人来说,他们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始终处于“无知”的境地,很难令自己在学识上取得进步。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孔子拜七岁小童为师的故事——

孔子经常带弟子们去游学。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一起东游,当马车行走到纪障城时,一群在路边玩耍的孩子挡住了去路。子路看这些孩子在捣乱,停车呵斥道:“你们这些小孩看到车怎么不知道躲开呢?如果马车碰伤你们怎么办?”

听到子路的话,孩子们都赶紧躲到路边去了,只有一个孩子站在路上没有动弹。他一本正经地对子路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

孔子听有小孩说话,立马从车里探出头问:“城在何处?”

小童回答:“城在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发现路中间摆放着石子、瓦片之类的东西。于是问道:“把这些小石子放路上干什么呢?”

小童回答:“筑城呢!”

孔子又问:“筑城有什么用?”

小童回答:“以假乱真,一场游戏!”

孔子说:“我如果过去又怎么样呢?”

小童说:“我问你,是城躲车马,还是车马躲城?”

孔子感觉自己争辩不过这孩子,只好无奈地对徒弟们说:“咱们还是绕城而走吧。”

当马车绕开小童的“城池”之后,孔子感觉这个敢于挡道的孩子非同寻常,于是下马车走到“城”下,只见那小孩双手叉腰,仍旧站立在“城”内。孔子笑着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小童回答:“我叫项橐,七岁,请教您又是哪位?”

孔子回答:“我是鲁国的孔丘。”

小童听到“孔丘”两个字,内心惊喜,说道:“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呀,我今天想向您请教三个问题。”

孔子点头默许。小童开口问:“天地人为三才,老先生可知道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人又有多少根眉毛呀?”

孔子连连摇头,小童笑着说:“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随后,小童又问孔子:“请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这次,还没等小童问完,孔子就抢着回答:“江河湖海,水里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无叶不成树,无枝哪有花呢?”

小童摇头说:“你说的不对,应该是井水无鱼,萤火无烟,枯树无叶,雪花没枝。”

小童接着问孔子:“什么山无石?什么车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无妻?什么人无夫?”

这次孔子认输了,摇头说:“我还是答不上来。”

小童一脸自豪地说:“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

小童项橐一连串的发问,令孔子这个博学的大学问家赞叹不已。最后孔子摸着项橐的头说:“后生可畏,我要拜你做我的老师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得出,孔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虚心求教,当遇到比自己有学问的人时,无论对方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他都能够真正地做到“不耻下问”。《荀子》中说:“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这句话中的“知”通“智”,它的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只有既睿智又好问,才能够成才。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成功的第一条件是头脑聪明,但这并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如果一个人虽具有一个聪颖智慧的大脑,但却不善向他人请教,也是很难成大器的,只有那些既聪明又好学善问的人,才能够有所成就,在某个领域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人物。

总而言之,在求知的道路上,学和问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的话,就无法提出疑难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不善于向他人请教提问,就很难增长知识。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千万不要因为怕别人嘲笑自己愚蠢、无知而不敢提问,如果一个人敢于提问,他只需要做几分钟的愚笨之人,而如果一个人不屑或不敢向他人请教,那他只能终生做一个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