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无论身份贵贱,慎终追远都是必须的

2.无论身份贵贱,慎终追远都是必须的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一种不忘本的体现。《论语·学而》中写道:“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指人死;远,指祖先。意思是说,慎重隆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忆缅怀远去的祖先。这样的习俗,会让老百姓道德淳厚而顺服。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是从爷爷的爷爷、奶奶的奶奶那里来的。没有祖先,哪里会有我们的今天?

活在当下,要牢记祖先的教诲,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每逢清明节,我们需要祭祀追忆他们的功德。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为主,稳定的生活环境,导致祖先的功德和事迹有机会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虽然他们人不在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无时不在激励子孙后代勇往直前,朝着美好未来奔去。

对于慎终追远的礼节,《中庸》第十七章中说: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意思就是,这种追祭礼节通行于诸侯、大夫以及士人与平民。同时规定,如果父亲身为大夫,儿子身为士,父亲死后,应用大夫礼安葬,用士礼祭祀;如果父亲身为士,儿子身为大夫,父亲死后,就用士礼安葬,用大夫礼祭祀。服丧一周年的丧制,从平民、士通行到大夫为止,因为诸侯、天子不为旁亲服丧。服丧三年的丧制,从下一直通行到天子,因为为父亲服丧,不论身份贵贱,服期都是一样的。

从上述可见,中国古代对慎终追远是无比重视的。按照周朝的规定:上到天子、诸侯,下到平民,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礼法。现代社会,这套程序可谓简化多了。但是,我们内心对祖先的追思一定不要也随之简化掉,我们要始终怀着对先辈的缅怀,做一个无愧祖先的好人,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然而,除了家族的慎终追远,我们更不能忘记对民族先烈的缅怀和追忆。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正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追忆这些先烈,可以让我们胸中充满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慷慨悲壮。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英雄先烈的遗愿呢?周恩来总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少年时代,他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宣言,这是告慰先烈的最好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好好学习;对于职员来说,好好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一份力量,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慎终追远也需要仪式感。对于民族先烈,我们要定期举办国家公祭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一个国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与战争。这里所谓的“祀”,指国家的公祭典礼。曾经有个记者参加国家公祭活动,亲眼看着第五批志愿军烈士遗骸被隆重安放于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的双眼被泪水浸湿,记忆再一次被历史唤醒。这是国家以庄严仪式迎接革命烈士回家,饱含的是人民对英雄的礼遇和尊崇。

据不完全统计,自近代革命战争开始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如今,昔日的战场早已成为幸福的家园,战士们前仆后继换来了后人的美好生活。虽然他们的尸骸已干枯,但祖国始终没有忘记这些为国捐躯的忠诚儿女。

慎终追远并不是让人沉浸在过去,而是要让后人铭记那些不该忘的事迹,从先烈和先祖身上汲取精神能量。缅怀过去,珍惜当下,想到现世岁月静好都是前人用生命换来的,你还好意思去浪费生命吗?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一个中华民族要想有所进步,慎终追远是最好的动力源泉。忘记过去等于背叛,我们要谨记老祖宗总结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从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