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18章 管理的分寸感——不可不知的管理要诀

第18章 管理的分寸感——不可不知的管理要诀




1.管理逻辑: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在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一个国家的统治,一个企业的治理,最终都要靠人。有一个可靠的领导人和一帮人才,国家或企业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有能力的人才会帮助领导人,但领导人更需要有一双慧眼去识别人才。

那么,人才究竟有什么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人才应该如何选拔呢?关于这一问题,《中庸》第十九章中说: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意思就是,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为政之道,都刊布在木板、竹简(类似于今天的历史记载)之上了。这样的贤人在世,那政法就能实行;这样的贤人亡故,那政法也就停止了。人的性能可以促进政法执行,地的性能可以促进草木繁荣。治国理政犹如蒲苇一般,蒲苇得了地力就能成长,国政得了人才就有成效。所以治理国政在于得人。国君要取得贤人,必须以身作则;要修养自身,必须以道德为准则;要修养道德,必须以仁义为根本。所谓仁,就是爱人的意思,亲爱双亲是为大仁。所谓义,就是合宜的意思,尊重贤人是为大义。对亲属们的亲情,因远近有异而有亲疏差别,对贤人们的尊重,因尊卑不同而有大小的等次,反映这种亲疏尊卑关系的礼就从而产生了。

在这里,儒家明确提出“为政在人”的主张,也就是说管理的关键在于选人用人。如何选人用人呢?这里有一套管理逻辑——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套逻辑一环扣一环,结合紧密,牢不可破。

什么叫“取人以身”?其中的“人”说的是人才,“身”则是指代自身。要想获取人才,一个人必修要修养自身,要以修身为本。这里有两层含义,从内在角度说,你要修炼自己的品德和能力,如果你自身的名声很坏,道德败坏,总是坑蒙拐骗,不讲任何诚信,你觉得会获取人才的真心追随吗?最真实的案例就是,在社会上,一旦听说谁是疯子和罪犯,大家都躲着走。

由此可见,修炼自身品行十分重要。此外,修身的另一面是提高自身能力。如果你穷困潦倒,每天流浪街头,会有人跟你混吗?一个穷得每天骑自行车的人如何管理开宝马的员工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领导一定要在品德和能力上修养自己,让自己品行靠谱,能力非凡。如果你在别人眼中是骗子和无能的印象,等待你的必将是门可罗雀的结局,别说优秀人才不会投奔你,就是鸟雀也不肯来到你的门前,因为你的门前没有喂养他们的粮食啊!

什么叫“修身以道”?我们都知道了修身是管理用人的关键,然而如何修身呢?如何让自己德才兼备呢?方法有无数种,但根本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道”的法则实施。道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我们按照天地规律修身,会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牛人,实事求是、循道而行,必将成为一个神鬼无怨的人。道,代指道德。道,是自然规律;德,是社会法则。按照道德标准去格物致知,玩转天地和人间,你就能将自己修成一个通才,一个境界很高的人。

什么叫“修道以仁”?我们活在人间,人间最重要的道是什么?按照儒家的主张,就是一个字:仁。仁,二人之义,指人与人之间要遵循的一种亲善关系。如何亲善?有时候没有那么复杂,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换个位置想想,用共情心、同理心去做人做事,一般都能赢得美誉和称赞。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高情商。所谓情商高,就是说话做事让人舒服,即“修道以仁”。

从古至今,很多品德高尚的人,都非常注重在日常中自我修养。凡是按照这一逻辑修身到位的人,大则可以治国理政,中则可以创业治企,小则也可以齐家和亲。什么是“亲亲之杀”?不是杀人的“杀”,而是刹车的“刹”,就是说跟亲人之间的亲近也不是毫无顾忌的,该刹住的时候要刹住,亲疏要有区别,不可都一样竹筒倒豆子,刀子嘴豆腐心,必须掌握一定的分寸感。

然而,做到以上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要点,那就是义。何为义?《中庸》说:“义者,宜也。”就是适宜、不偏不倚刚刚好,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分寸感”。如果你做到了修身以仁,同时又做到了践行守义,那么你就仁至义尽了。这样一来,哪怕你没学过一天的工商管理课程,就已经是一名管理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