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3.天下共通的五道——有些祖训别误读

3.天下共通的五道——有些祖训别误读




小时候,我们就被父母反复教育:做一个正直的人,人要走正道,不能干偷鸡摸狗的事。其实,这个祖训是从中国古代老祖宗那辈传下来的。古代有个词叫“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三纲在今天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歧义,但五常中的信条依然值得我们遵循。这些都是教我们走正道的规矩。

除了“三纲五常”,我们需要了解天下共通的“五道”。

关于五道,《中庸》第十九章中写道: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意思就是,天下共通的人伦之道有五条,用来履行这五条人道的品德有三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交往之道,这五条就是天下共通的人道。

可以说,这五道就是我们与人交往的主要类型。无论任何地区、任何种族和任何文化,都离不开这五种人伦关系。掌握了这五条人伦法则,可以帮助我们随心所欲地跟他人和睦共处。具体剖析如下——

一、君臣之道。所谓君臣之道,即君王和大臣之间的相处之道,在今天可以理解为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作为领导,你要掌握好管理下属的分寸感。不对他们过分苛责,也不要对他们过分夸赞;跟他们亲近,同时也要保持威严。而作为下属,在跟领导相处中也要时刻把握分寸感,一方面要施展个人能力竭尽全力帮助领导建功立业,但却要牢记在展现个人能力的同时千万不要功高盖主,让领导放下戒心,不让领导忌惮自己很重要,更不可越界企图夺权篡位。这些都不符合中华传统的“君臣相处”(上下级关系)之道。

二、父子之道。虽然这里说的父子,但是我们要理解为是双亲跟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待孩子,要慈爱,但是不能溺爱;要立规矩,但不可约束太厉害,以至于培养出畏首畏尾的懦夫。从孩子角度来说,问题更是多多。纵观历史,有些皇子为了争夺王位逼退或杀死自己的父亲。到了现代社会,即使有法律制度维系,那些叛逆不孝子虐待父母的新闻仍然层出不穷,不免让人心寒。有些孩子嫌父母唠叨,父母说一句他能顶十句,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重。年龄不同有代沟,这可以理解,但是你首先得跨过这道沟,尝试着跟父母沟通,一味地争吵只会让关系变得更僵。要想与父母搞好关系,就必须把握相处的分寸感。

三、夫妇之道。中国古代最推崇的夫妻之道是相敬如宾,互相尊重、利益相同、同甘共苦,这才是真正的夫妇之道。俗话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之间,如果两个人的心连在一起,感情深厚,那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战胜的,没有什么愿望是无法达成的。如此一来,还愁家业不能兴盛吗?

四、兄弟之道。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里的兄弟,不仅指有血缘关系的兄弟,还包括那些因义结盟的兄弟。无论是哪种兄弟,只有遵守了兄弟之道,把握分寸感,相处融洽,才能抱团打天下、一起做大事。

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令后人羡慕神往。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人都够讲义气,三人抱团,白手起家,最后成就了一番霸业。刘备虽称王,但对关羽、张飞仍然亲兄弟般对待,丝毫没有君臣的隔阂,而关羽和张飞也无半点嫉妒或篡位之举,他们三人真可谓兄弟相处的千古美谈。后世有人对此效仿,但大都是照虎画猫,只有结拜之形式,没有同生共死之实际。比如,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就曾结拜过兄弟,但三人各怀鬼胎,最终兄弟反目成仇。

五、朋友之道。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此语并不是告诉我们,朋友之间交往感情就应该像水一样淡薄,而是说朋友之间的交往就像君子那样淡泊如水,不要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权势及财富,更不要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或轻视或攀附。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相遇,本身就是一场缘分,不要让利欲熏心扭曲了正常的友谊交往。

朋友交往应该如何把握分寸感呢?首先要真诚,不能心怀鬼胎,互相猜疑;其次要热情,热心关心朋友,但是不可干涉朋友的私生活。朋友不想让你管的事情,千万不要过多追问,一定要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正所谓“距离产生美”,无论跟哪个朋友相处,都要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这样双方都感到舒服。

世界很简单,复杂的是人心。正因如此,人与人的相处是最难的,也是我们必须修炼的学问。本篇所分享的“五道”,正好可以抛砖引玉,给我们一个思维的逻辑。试想一下,如果君臣无义、父子无亲、夫妇无别、长幼无序、朋友无信,那么世间肯定会大乱。所以,我们要遵守这五道,做一个有分寸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