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4.天下共通的三德:智、仁、勇

4.天下共通的三德:智、仁、勇




1922年,苏州学界邀请著名学者梁启超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如何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演讲开始,他向在座的观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随后,他又自己给出了答案:“是为了来求学问。”他又问:“那求学问是为了什么?”答曰:“为的是学做人。”

梁启超认为,任何一个人,他在学校里所学习的知识,无论是数理化还是政史地等,都是学做人的一种手段而已。那么,要如何学做人呢?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中庸》第十九章给出了答案: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意思就是,做人应该具有智、仁、勇三种品德,这三种是天下共通的品德,用以履行五条人道,三者是一致的。

关于智、仁、勇,孔子对此研究颇多,他期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这样的人。这是他心目中理想的人格优点。此语出自《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就是,智慧的人不迷惑,仁爱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可以说,一个人能够满足这三个标准,差不多就是智勇双全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呢?

一、如何做到“知者不惑”?要想做到知者不惑,首先我们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让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察人事。对此,我们重点要把握两点——

1.拥有自己的判断。要想让自己拥有智慧,常识是必不可少的,但除了常识之外,你也要掌握一门专长。选择一个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做到极致。这样当别人谈到这个领域的事情时,你就不会盲目听从他人的言论,而是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因为你在这个领域是权威,具有发言权。就算别人说的是其他领域的事,如果你有常识,至少不会被忽悠。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具有自己的判断力,做到不被他人迷惑。

2.掌控自己的情绪。每当我们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很有可能会慌乱,但记住千万不能自乱阵脚,要保持头脑冷静,掌控自我情绪。如果情绪冲动,就可能会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一个人要想不被情绪控制,就要修炼自己的心态,提升自我格局,让自己多出去见世面。等你看到大海的辽阔,就不会因一条河沟而斤斤计较了。曾经有个人总是情绪冲动,随便一点小事,都可能激怒他,让他感觉巨大的羞辱和伤害,于是就可能因此爆发愤怒。有一天,他找到一个禅师,问自己如何才能变得淡定?禅师给了他一把斧头,让他朝天空扔。他这样做了,斧头落到了地面。但是,他并不能了解其中含义。禅师告诉他:“你用斧头砍天空,你看见天空受伤害了吗?你看见天空发脾气了吗?”禅师当下顿悟。是的,当你的心胸和格局像天空一样辽阔,你的情绪就能够淡定下来。

二、如何做到“仁者不忧”?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正所谓“仁者无敌”,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才能无敌于天下。在这种理念倡导下,古代帝王对待自己的老师、臣子、子民,大都以仁为本。其中唐太宗就是一个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举世公认的英明皇帝,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给皇子们选择的老师都很德高望重,同时一再教育儿女要尊敬老师。当时,皇宫戒备森严,所有人不许坐轿子进宫,但老师李纲脚有残疾,行走不便,唐太宗就破例允许李纲坐轿子进宫给皇子上课,并且命令皇子必须出门迎接老师。有一次,唐太宗听说皇子不听老师的话,于是特意当着李纲的面严厉批评皇子,可谓仁至义尽。在他的监督和老师的传授下,几个皇子大都学有所成,修养很高。

唐太宗用仁爱令他人信服,举国上下安居乐业,开创了大唐的繁荣盛世。做到这一地步,可谓国家太平,百姓归顺,大臣忠心,子女孝顺,他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这正是“仁者不忧”的真实案例。

三、如何做到“勇者不惧”?对于勇敢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畏惧的事情。无论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都在所不辞。如果在勇敢的基础上,再加上不惑和不忧,那么畏惧自然更少。宇宙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强者统治弱者。这正是我们做勇者的理由。要想做一个勇者,必须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薄弱的人,别人说个什么事情,都容易动摇他的内心,这样的人犹如玻璃,不堪一击,肯定每天畏首畏尾、战战兢兢。你看《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在当阳桥上大声一喝,吓死了好多士兵。这就是勇者和非勇者最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拥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才称得上“勇者不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天下共通的“三德”,更是我们做人的分寸和标准。当你做到这些,才能完美履行五道,做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