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19章 分寸感是修出来的1——知行合一的境界

第19章 分寸感是修出来的1——知行合一的境界




1.修身三要:好学、力行、知耻


每个人都有理想,儒家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基础的就是修身。哪怕是帝王,想要统治好天下,都必须从修身开始。

那么,如何进行“修身”呢?《中庸》第二十章中说: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爱好学习就几乎接近智慧了,努力践行就几乎接近仁德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做到好学、力行和知耻这三项,一个人就知道如何修身了。

这里说的是什么?这是修身的三个要点。下面让我们分别解读——

一、好学。所谓好学,就是一种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们学习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理论基础,开阔自己的眼界。然而,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需要我们克制自己的情绪,磨练自己的意志。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好学故事,像什么“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是如何在艰苦环境下不放弃学习的精神。没有这种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一个人是很难成就一番功业的。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小时候十分喜欢写字。每次练完字都会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久而久之,整个池水都充满了墨汁,变成了“墨池”。最后,他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称为“书圣”。

隋朝的李密,小时候曾被派去隋炀帝宫中当侍卫,他调皮机灵,但不够安分,隋炀帝发现他不老实,就撤了他的职,打发他回家了。可李密并不因此而懊恼,反而立志发愤图强,决定做一个学者。有一次,李密出门看朋友,为了路上不浪费时间,他就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于是“李密挂角”这个典故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话。

关于好学的故事还有许多,主人公最后大都取得了成就。可见,好学确实是修身的要点,能提升人各方面的素养,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我们培养孩子也是这样,刚开始不要追求孩子能学会多少知识和智慧,关键是要先让孩子爱上学习,对学习充满无限的兴趣。如此他就会自动自发去学习,早晚成为智者。

二、知耻。知耻就是有一颗羞耻心。一个人只要知道羞耻,就会不甘示弱,做人就会有底线,就会有一股坚韧不拔的力量。孔子曾经倡导“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士大夫精神,意思就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君子不能像某个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要让自己多才多艺,思路广一些,格局大一些。甚至,他还提出“知耻近乎勇”这个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有了羞耻心,才会有良知;有了羞耻心,才能振作起来继续奋进。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自创心学,倡导良知学说。有个强盗找到王阳明辩论:“你说人人都有良知,我是强盗,我就没有。”然后王阳明派人去脱强盗的衣服,最后只剩下一个裤衩。

强盗死死护住不让脱:“大人,留条裤子吧,不然出门太丢人了!”王阳明哈哈大笑,说:“这就是你的良知啊,因为你还有羞耻心呢!”强盗当下大悟。

关于“知耻近乎勇”,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在清朝末年,中国软弱可欺,被外国列强屡次侵略,全世界都讽刺中国人为“东亚病夫”。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知耻后勇,纷纷出国留学,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在经典电影《精武门》中,李小龙饰演的陈真苦学武功,最后挑战世界武术名家,将“东亚病夫”的匾额踢成两半,一雪国耻。一个人只有感到耻辱,才会将自己逼近绝境,从而爆发出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体内潜能。

如果一个人连羞耻心都没有了,甘心服软认命,情愿做一个奴隶,那么就彻底无可救药了。一个人只要知耻,就意味着要改变现状,要挑战自我,同时坚定自己的信念。

秦末汉初时期,名将韩信在出名之前,曾受过“胯下之辱”。年少时,韩信出身贫穷,当地人都瞧不起他。有一天,他走在街上,一个人看到韩信总是背着剑,便上前挑衅:“你装什么神奇啊!要是有胆量的话,就拿剑刺我,要是没胆量就从我胯下钻过去!”有一群看热闹的人在围观,大家都想看韩信会怎么做。韩信咬牙忍住了情绪,从那个人的胯下钻了过去。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鬼。其实,韩信将耻辱藏在心中,好汉能屈能伸,这点小耻辱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被侮辱了之后,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从此以后,他专心研习兵法,苦练武艺,最后迎来了机遇,辅助刘邦打下江山,成为一代名将。

遭遇一时耻辱不算什么,关键是你能否铭记耻辱,将此化为勇往直前的动力。这种力量将帮你成就强大的自我。正如《增广贤文》中所写:“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醉生梦死谁成器,拓马长枪定乾坤。挥军千里山河在,立名扬威传后人!”

三、力行。即切实行动,努力实践。在儒家主张中,主要是践行善事。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雄心壮志不光停留在口头上,我们更应该为此付出脚踏实地的行动,终有一天我们终将实现自己的抱负。

好学、知耻、力行,如果做到了这三点,一个人就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就是修身的秘诀。其中有着深刻的分寸感,一个人如果只是好学、知耻,但不肯力行,最终也必将一事无成;如果不好学、不知耻,只是鲁莽地力行,就会失去理论的指导,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犹如无头苍蝇一样。我们只有把握其中的分寸感,做到既有知识和智慧,又有行动力,这样才能抵达知行合一的平衡境界。如此一来,你才能在不动声色中成就自己的非凡人生,谱写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