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21章 分寸感是如何把握到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

第21章 分寸感是如何把握到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




1.成事的秘诀:豫则立,不豫则废


从前,某地有个习俗,在节庆之日,妇女们流行佩戴优钵罗华(意译青莲花)作为装饰。有一个穷人,他的妻子对他说:“你若是能得到优钵罗华与我佩戴,就做你的妻子;若是不能得到,我便离开你了!”

她丈夫先前很能摹仿鸳鸯的叫声,于是跨进国王的池塘,一边作鸳鸯的鸣声,一边偷优钵罗华。守护池塘的人问道:“池中是谁?”这穷人失口答道:“我是鸳鸯!”守池人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于是将他捉住,带到国王那里去。走到半道上,穷人又作起鸳鸯的鸣声来。守池人说:“你先前不叫,现在叫有什么用?”

这个故事出自《百喻经》,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准备,考虑周全各个细节,不要等覆水难收时再追悔莫及。如果事情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才想到挽救,就会像那个偷莲花的穷人一样,无论他的鸳鸯叫声学得多像,都已经无法改变被惩罚的命运了。

准备工作很重要,如果等到口渴了才想到挖井,必定就来不及了。关于提前准备的重要性,《中庸》第二十二章中这样写道: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意思就是,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纲要,而用来践行这九条纲要的方法却只有一种。什么方法呢?凡事预先有了准备,才能立住;如果预先没有做准备工作,等待他的只能是废止。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充分做好准备,才能占据主动,确保事情成功。一旦事发突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势必会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在成功的感召下一意孤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沿着错误的道路狂奔,等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他才明白过来,可已经时不我待,最终只能留下“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喟叹。要知道,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会逆转。与其在事情发生后怨天尤人,不如三思而后行。

华人首富李嘉诚,十几岁时就开始做生意,六十多年从未遇过大亏损。《商业周刊》杂志记者曾就此问题请教李嘉诚,李嘉诚语出惊人,他说自己做生意从不失败的秘诀就是“花90%的时间考虑失败”。李嘉诚如是说:“无论做什么生意,我都会花90%的时间思考最坏情况下会出现什么问题。”他认为,“审慎”地预备是一种艺术,必须提前拿捏好收益和风险的分寸。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自己每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认为,在外界激烈竞争下,要想办好一个企业,每天身心都是备受“煎熬和摧残”的。他说:“谁都不是神,都是人,都会犯错误。我每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就是希望把每一个决策都做对,但这只是希望而已,不一定能真正做到。”

很多失败都是没有提前预见造成的。曾经风靡一时的脑白金缔造人史玉柱曾坦言:“那一跤(巨人大厦破产危机)摔得太狠,太刻骨铭心,后来我就有了一个信条:宁可错过100个机会,也绝不可投错一个项目。”史玉柱还说:“这一跤我觉得摔得有点儿晚,所以摔得惊天动地,全国都知道了……我们做了很多违背经济规律、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所以必然是要摔跤的,这是必然的,这一跤是免不了的。”后来,史玉柱又在上海松江买了一块地皮,不过用他的话说:“这次我修房子不敢修高的了,修矮的,只有3层。”与任正非相类似,史玉柱办公室书橱玻璃间嵌着一张汽车翻沟的照片。这是史玉柱的亲身经历,之所以放在这里,是为了时刻告诫自己:“凡事需谨慎,欲速则不达。”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只有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考虑得面面俱到,尽可能地做好应急预案。对于充满变数的明天,我们必须根据主客观因素,拟定一份周详的计划,进行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只有做好准备,我们才有资格去放松,否则就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