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4.如何让父母顺心——先反省自身是否至诚

4.如何让父母顺心——先反省自身是否至诚




干什么都需要诚心,孝顺父母更需如此。《论语·为政篇》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今天的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孝,如果没有了尊敬,和喂养狗、马有什么区别?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拿钱赡养,这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到至诚。关于至诚,《中庸》第二十三章中说: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意思就是,孝顺父母有一定的途径:如果反省自身不能做到至诚,那就不能做到孝顺父母了。

惟有至诚才能让父母顺心。那么,什么才是至诚呢?《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小事上做到让父母舒心,是至诚。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挂念,这就是至诚。依照自己的实力,帮助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常回家看看,这也是至诚。

我们要明确一点,孝顺不是攀比,至诚不是作秀。怀有作秀心态去孝顺父母,只是表面文章,终会被人识破。东汉时期有个叫赵宣的,就做了很多表面功夫,最后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倒自讨苦吃。

自从西汉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察举制度就成了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所谓的察举制,即要求地方官仔细考察一个人的品德和才干,然后推荐给中央政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考察就是“孝”。开始的时候,确实选拔了很多至诚的贤孝之人,但到了东汉时期,慢慢就演变成了作秀。

就拿为父母守孝来说,自古就有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说法。在这三年中,守孝人要在父母墓地旁边搭个小棚子,不能穿华丽的衣服,不能接近女色,还要以素食为生。由此可见,守孝本是很清苦的事情,但有人为了证明自己很孝顺,竟坚守了二十年之久,这个人就是赵宣。

在东汉末期,山东青州有个人叫赵宣,他在父母死后,就住在了墓道里,为父母守孝。随着他守孝时间的加长,名声也就来了。《后汉书》中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在家乡以孝闻名,州郡好几次过来请他做官。但赵宣依旧在墓道中守孝,不出来做官。后来,太守陈蕃也看重了他的大孝之心,就亲自拜访了他。结果到了墓道中才发现,他和妻子都住在墓道里,已经生育五个孩子了。于是,陈蕃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

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伪君子不仅要受到当时的处罚,还会被世代唾弃。而那些真心孝顺父母的人虽不求青史留名,但也会被人永记。如宋代的包拯,进士出身,前途一片大好,但由于父母年迈,就辞官回家侍奉双亲。双亲去世后,结庐丁忧,守孝期满,不忍离去。后来还是同乡多次劝谏,才接受朝廷诏命,而此时距离包拯高中进士已经过去10年了。10年之中,包拯修身养性,养浩然正气,后来入仕做官,秉持公正,直言进谏,成为一代名臣。

不仅包拯以至诚之心孝顺父母,《二十四孝图》中还记载了一个《彩戏娱亲》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个叫老莱子的楚国隐士,他侍奉父母十分虔诚。在老莱子七十岁那年,父母看着他的花白头发,叹气说:“唉,没想到儿子都这么老了,看来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看到父母为衰老担忧,他就想到一个好主意——身穿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扮作小孩逗父母开心。在一次表演中,他不小心摔倒了,因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打滚学小孩子哭,二老不禁开怀大笑。

关于这件事,后来的北宋词人苏舜钦,还专门写了一首《老莱子》的诗:“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关于这个典故,鲁迅曾讽刺过虚伪,不过我看倒未必,这是从精神上娱乐父母,让父母心情愉快的幽默手段,可谓孝的高一等境界。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就像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歌词所写:“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很多时候,我们只需做一些简单的陪伴,父母就会感到很幸福。所以,孝顺父母并非什么难事,一颗赤诚之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