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如何融合天性与教化最有分寸感

2.如何融合天性与教化最有分寸感




什么是天性和教化的分寸感?其实,就是根据人的天性,因地制宜地教化。人就像一块土地,有它适合生长的植物,而教化就是农夫。一个好的农夫会根据土地的情况,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植在这块土地上,使得这块土地生机勃勃;而一个失败的农夫,就会随心所欲胡来。一块地明明只能种草放牧,他将其变成了农田,还过度开发,持续种植,不知道改善土壤,结果本来有千年灵性的土地,在短时间内顿失肥力,成了不毛之地。

关于天性和教化的分寸感,《中庸》第二十五章中早已有论述。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意思就是,秉承天性之诚去做能明达事理,而教化的明达事理也能导致至诚。

可见,天性和教化就像天平的两端,二者相互制衡,却又相互作用。无论哪一端过重,都会造成天平的失衡。

方仲永的故事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天才方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就是因为过于注重天性,而没有教化的例子。对于天性和后天教化,王安石认为:“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意思是,有些人天生悟性极高,这是天赐的聪慧,远远胜于一般人,但如果没有得到后天及时的教化,最终也必定会沦为一个平常人。那么,天分远不如他的人,就更需要后天的教化和努力了。如果人既没有天资,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教化,那么就可能连平常人的智慧也不如了。

所以,我们过于重视天性,没有教化不行。而过于重视教化,完全忽略天性也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这个人就失去了天然本性,是一个迷失自我的人、扭曲自我本性的人,不仅丧失个人的灵性,更可能丧失个人的良知,甚至沦为一个披着人皮的恶魔。春秋时期的易牙、竖刁、卫开方就是这样的例子。

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主之位后,身体劳累生病,危在旦夕,齐桓公就去看他。管仲在临死之前对他说,一定要远离易牙、竖刁、卫开方这三个人。齐桓公大为不解,因为这三个人,在齐桓公看来,都是绝对的忠诚之辈。

管仲解释道:“易牙为了讨好您,将自己三岁儿子杀死,割下肉给您做羹汤。卫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但不远万里来侍奉您。做事虽然兢兢业业,但他的父亲死去,都没有回家探望。竖刁为了接近您,不惜阉割自己。这些人对待亲生骨肉、亲生父母及自己都如此狠毒,怎么会一心一意地侍奉您呢?

齐桓公听后并没有采纳管仲的建议,认为他是老糊涂。后来等到齐桓公病危时,易牙、竖刁、卫开方就串通勾结,把持朝政,将宫门紧锁,齐桓公形同软禁。一代霸主竟这样活活饿死,死后67天才有人收葬。

从某种意义上说,若人没有了人性,没有了人之常情,那么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又与禽兽何异?所以,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天性,也离不开教化。我们的行为,正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过于懦弱自卑,就要通过后天的教化,让他刚强坚毅。一个人如果过于狂妄,就要通过后天的教化,让他谦虚谨慎。人是如此,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一家公司的规章制度过于繁琐,那么就是教化过头,就会僵化死板,员工也会按部就班,失去了创新的天性和氛围。但如果规章制度过于松懈,员工就会目无法纪、放纵自我,从而散漫懈怠。

由此可见,所谓的天性和教化的分寸感,就是如何调和二者的微妙关系,使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以平和心态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