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30章 你能把握这些分寸感吗——伟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第30章 你能把握这些分寸感吗——伟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1.广博与精微之间的分寸感


人生下来都要求学,读书或者向别人请教,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有学问。然而,如何才叫有学问呢?一个大师的标准是什么?

有人说,大师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是广博通达;也有人说,大师要精通一门学科,达到无人能及的地步,这叫精深细微。

那么,二者究竟有着什么关系呢?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关于这个问题,《中庸》第三十二章中说: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意思是说,真是伟大啊圣人之道,洋洋洒洒地发育万物,它高峻达天,充裕宽和伟大呀!大的礼仪约有三百,细的礼节有三千,等待那适合之人出现然后才能施行。所以说,“假如不是具备最高德行的人,那最伟大的道理就不会凝聚形成”。因此,君子一定要尊重德性而追求学问,致力于广博而又尽心于精微。

什么是广博呢?所谓广博就是博学,往上可知天文,往下可识地理,往前知五百年的历史,往后预测五百年的潮流,这叫广博。那么什么是精微呢?所谓精微就是深刻,可以一眼看清事物的本质,无论是细枝末节还是犄角旮旯,都逃不过他的法眼,这叫精微。所以君子望大,可以看到浩瀚星河,无边宇宙;君子看小,可以小到分子、原子及内在变化。这一点,钱钟书就做到了。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学者,是清华大学的才子,以博学精深闻名于世。他在入学之初,就发誓要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有一次,钱钟书在图书馆里读书。这时,吴组缃和曹禺走了过来,让钱钟书列3本英文哲学书。钱钟书当仁不让,拿起一张纸,迅速写完了正反面。吴组缃和曹禺一看,竟有40本之多,而且还包括作者、内容特点、权威版本等详细信息,二人全都为之折服。从此,钱钟书便有了“清华第一才子”的美名。

以上是钱钟书学问广博的例子,那么,他是否只有广博而不够精深呢?非也。关于精深,他的著作《管锥编》就是很好的证明。现仅举书中一例——

武帝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按《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曰:“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独不”如沈佺期《古意》:“谁谓含愁独不见”,今语所谓“偏偏不”。杜甫《咏怀古迹》:“萧条异代不同时”,曰“不同时”而复曰“萧条异代”,重言以申明望古遥集之怅也。《三国志·蜀书·许靖传》裴注引《魏略》载王朗书曰:“眇眇异处,与异世无以异也”;颇具名理,以“无以异”和同两“异”,亦善于修词者。

在这句话中,钱钟书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讲起,然后引经据典,涉及6本古书,但所谈的内容均是“独不”和“同时”的用法,可谓是广博和精微的最好证明。

据说,《管锥编》是最难读懂的书之一。如何才能读懂《管锥编》?知乎网上有个叫木小易君的网友说,由于《管锥编》是对很多经典名著的注释和解读,所以,阅读《管锥编》需要按照这样的步骤:第一步,根据管锥编的目录去寻找对应的经典名著的章节原文;第二步,仔细阅读原文;第三步,回头翻阅《管锥编》里对名著原文的解读;第四步,重新阅读名著原文,把《管锥编》里的解读用自己的话标注在原文旁边。第五步,钻研下一篇,回到第一步。

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广博和精深相结合,那就是掌握了研究学问的分寸感。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说:“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所以博览是基础,不博览群书,只知道自己的专业,就是坐井观天,盲人摸象而不知全貌。因为只有书读多了,才能读深,才能达到东汉郑玄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境界。

然而,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广博,知识面很广,却都只是泛泛而读,不能精深,也就会像梧鼠一样。这个故事出自《荀子·劝学》原文:“梧鼠五技而穷,五技谓: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意思就是,梧鼠是一种很“多才”的动物,会飞但只能飞到屋顶,会游但游不过小河,会打洞但藏不住自己的身体,会爬树但爬不到树梢,会跑但还没有人跑得快,可见这样的梧鼠生存之艰难。其实,人也是如此,郑板桥有首打油诗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就是在嘲讽学问广博,但没有一技之长的书呆子。

关于广博和精深之间的关系,《曾国藩家书》中也说:“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最在意广博与精微之间的分寸感。陈寅恪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但是他同时精通宗教、哲学等多门学科。他在考察学生时,常常出对联,用以测试学生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以及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的情况。不仅是陈寅恪,胡适先生也曾经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的方面,是它的旁搜博览;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几乎要无所不知,精深的几乎要唯他独尊、无人能及。”

人生在世,我们既要有看家本领、谋生技巧,但也不能沾沾自喜,满足于“一招鲜,吃遍天”,我们也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容量,扩大自己的格局和见识。这才是广博与精微之间的分寸感。其实,一个人的知识应该像汪洋大海,既浩瀚无际,又深不见底,这才是广博而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