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3.温故与知新之间的分寸感

3.温故与知新之间的分寸感




在现代社会,我们获得新知识的渠道实在太多。从电视、报纸、杂志到网络各大平台等,只要你用心学习,总能了解最新资讯。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有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永不会变,那就是温故。温故和知新,看似矛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套学习逻辑,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两者的分寸,必将受益匪浅。

关于温故,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常常温习已掌握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见解,就可以当老师了。因此,孔子在晚年为了读懂《易经》,经常温习,竟然把连接竹简的绳子都磨断了,然后重新扎起来,继续攻读。不料久而久之,绳子又断了,然后又扎结起来,如此反复很多遍。这就是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故事。

不仅孔子,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这个“破”字用的好,如果杜甫没有阅读很多遍,以至于书都读“破”了,如何能写出千古文章呢?由此可见温故对于知新的重要性。孔子在《中庸》第三十二章中说:

故君子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意思就是,温习学过的东西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敦实笃厚用以崇尚礼义。

在晋代,有个叫董遇的人。根据《三国志》记载,其人性格敦厚老实,爱好学习,于是就有人想拜他为师。但董遇却不想带徒弟,就对想拜师的人说:“必当先读百遍!”意思是,你先把书读过一百遍再来吧!接着,他又解释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百遍后,其中的道理自然显现,还用人教吗?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语的来源。

知新是目的,温故是手段。有时候,我们书读一遍,肯定有遗漏或不理解的地方,只有多次阅读,才能发现书中的精妙和玄机。还有时候,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多,体验的深入,再次阅读之后,自己可能会感同身受,理解也就更加深刻,可谓“初听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苏轼在畅游庐山西林壁时,写了一首《题西林壁》,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与读书很是类似。有时候,我们温故多遍后,如果能够做到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如果局限于一本书,不能打开格局和眼界,这样还是不能有洞见和新知,如此不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了吗?

所以,温故而知新也要掌握分寸感,温故固然可以知新,但绝非是知新的唯一途径。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只局限于啃透几本书,而不懂得发散思维,广泛涉猎,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也迟早会被社会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