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如何假装懂音乐 > 被误会的“激进摇滚”

被误会的“激进摇滚”




“激进摇滚”这个说法被错译了很多年。你才激进呢!

可能因为激进摇滚的英文叫“Progressive  Rock”,而progressive在英文中的确有激进的意思,于是就被某个不了解这种风格来源的人翻译成了“激进摇滚”吧。

当然,也有人翻译成“进步摇滚”。这种翻译我认为还是比较绝的,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翻译错了的东西顶多是偏离,但是“进步摇滚“这个说法完全是背道而驰。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将其翻译成“递进摇滚”或者“渐进摇滚”。为什么这么说?故事还是要从那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也就是艺术摇滚说起。

如果说艺术摇滚是用基于艺术史的思路在思考问题,是想要打破过去的音乐,通过不断地尝试开发出一种听起来和从前不一样的音乐,那么,激进摇滚则是完全反向的一个产物,它探索的是过去,而非未来。

这个过去在哪里呢?简单来说,就是古典音乐。

摇滚乐真正红火的年代只有十年,从“猫王”诞生的1955年到1965年。在这里必须再强调一下,那时候的摇滚乐叫Rock  and  Roll。在1965年之后,虽然摇滚乐也存在,但是在人家英文的世界里,已经到了只摇不滚的岁月,人们不再提Rock  and  Roll,而是称为Rock。所以说,今天你看到的“XX摇滚”的说法都是有问题的,应该叫“XX摇”。我们这一节的主题递进摇滚,也应该叫“递进摇”。

为什么会这样呢?

用最最直白的说法就是,大家腻味了摇滚乐,觉得那种音乐太单一了,不同的创作者写出来的歌基本上都一样,都摆脱不了蓝调音乐的影子。于是有一批人觉得,应该用吉他、贝斯、鼓之类的乐器去演奏古典音乐。而古典音乐的任何一个乐章,尤其是交响乐,都会有明显的起承转合,一开始婉约,越演奏越激烈,一点点往前递进,于是,他们就给这种音乐起名为“递进摇”。

过去摇滚乐的作用基本上是娱乐,你去看那些讲述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几乎都会有这样的场景,就是一个摇滚乐队在那里演奏,台下的人根本不看乐队表演,而是在舞池中央跳舞。于是一些有志青年觉得不服气,觉得这些听音乐的人太不尊重音乐人了,乐队在那里表演,台下的人都视而不见。他们心想,既然现场没有人关注他们,那就在唱片里做文章。

与此同时,录音的技术进步了,可以录出双声道的音乐了。于是搞音乐的人就想:以前戴上耳机听音乐,两个耳朵听到的是一样的,现在有了双声道,是否可以让耳机左边和右边的声音不一样?当然可以,而且这种想法在当时的现场演出中难以实现,倒是在唱片里比较容易实现。所以说,在1965年这个时间点,摇滚乐是基于现场的音乐,而“摇”就是基于唱片的音乐。

除了音乐上有了新的尝试,在歌词方面,也和原来不一样,用词不再那么口语化,而是开始朝着文学化的方向前进。有些乐队甚至觉得,仅仅是歌词取材于文学依然不够,连乐队的名字都得是从书中而来。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大门乐队,这个乐队的英文名叫The  Doors,来源是赫胥黎的一本书《知觉之门》(The  Doors  of  Perception),是讲述迷幻药体验的一本书。这个叫赫胥黎的作家还有另外一本更有名的作品,甚至在我上高中的那个年代,历史书上还介绍过这本书,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美丽新世界》,后来被文学界视为最重要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

再有一点,就是一首歌曲的长度比从前的摇滚乐更长了。过去的摇滚乐,一首歌基本上都是三四分钟,但是由于古典音乐交响曲一首歌的时长都是十三四分钟,所以玩摇滚的乐队也希望能演奏一些更长的歌。

三四分钟的时长和跳舞的体力有关,想象一下,如果一首歌好几十分钟,那么跳舞的人不光会觉得累,脚底下也容易绊自己一个大跟头。但是如果不作为舞曲出现,只是纯粹欣赏和聆听,那么歌曲时长可以无限延长。还是拿刚才提到的大门乐队举例,他们有一首歌《终结》(The  Ends),长度就是11分钟。

另外,他们还有一首歌叫《点燃我的火焰》(Light  My  Fire)。汪峰昔日最喜欢的乐队就是大门乐队,他还写过一首致敬他们的歌,取材自《点燃我的火焰》,出现在他早年的乐队鲍家街43号的第一张专辑里,那首歌叫《点亮火焰》。



虽然今天“递进摇”依然存在,玩这种音乐的人不计其数,但是不得不说,“递进摇”辉煌的时期早就已经过去了,基本上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就不再是香饽饽了。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的加速,一种音乐真正红火的日子不会超过十年。和他们试图颠覆的摇滚乐一样,“递进摇”从诞生到衰落也就是1965到1975年这十年间的事。

也许“递进摇”没落了,但是它却诞生了许多分支,重金属音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