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



花式调酒怎么调?

想要精确展示花式调酒,除了天分,更需要不断练习。手部动作要灵巧,还要学会专业杂耍人员特有的甩瓶技巧,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想更上一层楼的人还可以加入燃烧酒精的环节,让表演更加火热;加入魔术技巧也能让表演更有趣。

初学者入门招式

想装模作样唬唬朋友?你可以先从这两招下手。就算能找到练习专用的耐摔酒瓶,或是动作看起来再简单,最好还是先在床垫上练习。





背后接瓶

这可是花式调酒的经典招式。首先在工作台上摆好一只酒瓶,然后一手持酒瓶越过肩膀,上半身侧转90度;持酒瓶的一手抓住瓶颈,手腕倒转,松手放开酒瓶的同时,身体往另一只手臂的方向后倾;接酒瓶的另一只手臂从腰间伸往背后,身体往(开始动作的)反方向转,稳定地接住酒瓶。进阶的版本是将酒瓶甩出,然后用另一只手在背后接住。





手肘立定倒酒

垂直举起手臂,将手肘打横并弯曲成直角;把酒杯放在手肘上并小心倒酒,注意酒要倒在杯子中心,避免倾倒;如果想制造更惊人的效果,可以边倒酒边把雪克杯拉高,从高处倒酒。

今日花式调酒

现在还是有不少人学习花式调酒的技术,只不过越来越少在酒吧见到这样的表演。因为甩瓶的高度并不会对鸡尾酒的风味带来实质的影响,所以渐渐不再是学习调酒的重心。现在大家更重视的,是如何调制或创作出一杯有特色的鸡尾酒。





分子调酒学


厌倦了一成不变的莫吉托吗?除了换换吸管颜色和糖的分量,好像就没有其他变化了……这时候就让科学来抢救你最爱的鸡尾酒,制造意想不到的惊喜吧!

当分子掌控一切

你一定听说过费朗·阿德里亚(Ferran  Adrià)的分子料理,他的“斗牛犬”(El  Bulli)餐厅曾是分子料理的殿堂[1]。不然你应该也听过蒂埃里·马克斯(Thierry  Marx),是他让分子料理在法国流行起来的。分子调酒的原则就跟分子料理一样,重点在于拆解材料结构,在质地上大做文章,用前所未见的形式重新探索鸡尾酒,例如将内格罗尼做成一咬就在口中爆开的珍珠,或是金菲士慕斯等。





从餐厅发展到酒吧

第一批专攻分子调酒的调酒师,就是分子餐厅里的酒保,他们得以就近使用厨房里烹调用的昂贵设备。说到器材方面,从简单的气焊枪到液态氮都得准备,还得用上旋转蒸发仪或干燥器。市面上也有售卖套装的工具组。有了这些器具,再加上时间和耐心,你也可以在家尝试几款分子调酒。





分子鸡尾酒的发展

分子调酒在21世纪初发展到极致,然而现在多数调酒师已不再钻研分子调酒,因为需要很多时间和空间,重复性高、了无新意,而且还要考虑操作的危险性,由此不难理解这项技术为何会逐渐没落。不过,没尝过分子调酒的人不必担心,现在仍然可以找到调制分子鸡尾酒的酒吧。

分子调酒的各种技术





晶球化

把利口酒做成球体(如同鱼子酱),适合加入香槟、大都会、玛格丽特、侧车及其他传统鸡尾酒。





棉花软糖

可以重温棉花软糖入口即化的甜蜜口感,只不过里面的夹心是鸡尾酒!这项技术特别适合搭配皮斯科酸酒。





液氮急冻鸡尾酒

你点的鸡尾酒上桌了,可是在品尝之前,服务生先在酒里加入液氮,鸡尾酒就立刻变成了冰激凌。嗯,是酒精浓度含量很高的冰激凌!





粉状鸡尾酒

推广者是纽约Tailor餐厅的当家酒保伊本·费里曼(Eben  Freeman),他把朗姆酒加可乐制成粉状端上桌,供客人“饮用”。





棉花糖

鸡尾酒搭配棉絮状的棉花糖,成为另一种崭新的饮用方式。在装满棉花糖的杯中倒入鸡尾酒,棉花糖因接触鸡尾酒而慢慢溶化,与酒合二为一。





棒冰鸡尾酒

把鸡尾酒做成棒冰,就能享受绝对清凉的畅快感受。





凝胶化

伊本·费里曼把鸡尾酒变得像果冻一样。他还推出了自由古巴果冻、拉莫斯金菲士棉花糖、白俄罗斯早餐麦片这三种“食用”鸡尾酒。





固体元素悬浮

这项分子调酒技术是费朗·阿德里亚发明的,主要是让固体悬浮在液体中,制造出视觉效果惊人的鸡尾酒与饮品。制作时使用黄原胶(gomme  xanthane)作为液体增厚剂,并让内容物保持悬浮。阿德里亚的代表作之一是悬浮白桑格丽亚,内含香草与水果晶球。





其他“规格”的鸡尾酒


注意了!鸡尾酒的包装不尽相同,从最常见的样式到令人惊喜的包装,应有尽有。





现压鸡尾酒

“现压鸡尾酒”(draft  cocktail)又称“桶装鸡尾酒”(tap  cocktail),最早出现在美国旧金山一带,目的是让一般酒吧也能为客人提供有品质的鸡尾酒。现压鸡尾酒有几套系统,有的可以让材料直接倒入杯中混合,供客人饮用;有的是直接从木桶汲取调好的鸡尾酒,盛杯的方式就跟生啤酒一样。





潘趣

鸡尾酒也可以是分享的艺术品,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众所周知用大缸和汤勺盛装的潘趣鸡尾酒。18世纪时,装酒的大缸可能用银或陶瓷做成,由此体现出宴会主人的财富实力。





易拉罐

威士忌可乐、血腥玛丽、莫吉托……名单很长,这些鸡尾酒都能做成易拉罐包装销售。易拉罐适合承装有气泡的饮品,但内容物的保存质量就不一定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易拉罐调酒通常是虚有其名,图个方便罢了。





瓶装

鸡尾酒爱好者在家也想品尝专业质量的调酒,但又不想花时间准备材料,才会出现瓶装鸡尾酒产品。只要拿个酒杯,加些冰块,倒入适量鸡尾酒就可以享用了!我个人推荐法国的瓶装鸡尾酒品牌“巴乐宾”(Balbine  Spirits)。





玻璃罐

这是大受好评的现代版潘趣酒。用玻璃罐调制的鸡尾酒分量惊人(1~5升不等),只要插入吸管就可以直接开喝了!





鸡尾酒钢琴(Pianocktail)

法国经典奇幻爱情小说《泡沫人生》(L’Écume  des  Jours)被改编搬上了大银幕,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对鸡尾酒钢琴一定不陌生。这架钢琴会依照按下的琴键,调制出与音乐旋律相对应的鸡尾酒,让人“品尝”听音乐的感受。如果你以为这是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场景,那你可就错了。法籍调酒师赛德希克·莫侯(Cédric  Moreau)和钢琴师西利勒·亚当(Cyril  Adam)携手合作,将这架钢琴变成真的了!





玛可缇


你以为玛可缇(Mocktail)是拼错字吗?当然不是。玛可缇可算是调酒界的重大改革成果,日渐成为现代调酒的重要趋势。

哪些人喝玛可缇?

调酒虽有深厚的历史作为基础,也需要跟随潮流以满足客人需求。一般人认为玛可缇的主要消费者是孕妇和儿童,这么想就错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减少酒精摄取当成健康生活的目标之一(但不用做到完全戒酒,这就太极端啦)。调酒师为了跟上这股潮流,使酒吧不至关门大吉,于是发明出“玛可缇”!玛可缇最早出现在纽约的酒吧,接着传入伦敦,然后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

玛可缇是最新流行吗?

就在几年前,上酒吧点无酒精鸡尾酒会被认为是“大不敬”。然而现在玛可缇已蔚为流行,而且调酒师会第一个站出来推荐。他们挑战创作无酒精饮品,自制糖浆、腌渍水果,调制新口味,再加上推陈出新的容器,试图创造出各式玛可缇“酒谱”,让人忘却饮料里其实没有酒精。

如何在没有酒精的情况下重现鸡尾酒风味?

这是调制玛可缇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幸好现在有很多新产品可以帮助调酒师完成任务。需要换掉金酒?可用柠檬香茅、茴香、百里香、月桂叶和腌橄榄的酸汁制成的柑橘浓缩液代替,或用Seedlip的无酒精烈酒(以柠檬皮和香料加入少量酒精蒸馏而成,成品中的酒精早已在制作过程中挥发,既不含酒精也不含糖和人工香料)。不信的话可以尝试盲饮,若纯粹用味觉来感受,要分辨出调配到位的玛可缇和真正的鸡尾酒,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