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闪电增肌 > 第四章 如何制订增肌训练计划

第四章 如何制订增肌训练计划




制订增肌训练计划的基本原则


这一章给大家讲讲如何制订增肌训练计划。

很多人觉得增肌计划很复杂,或者觉得它一定有一个所谓的“规范”,实际上增肌计划是非常灵活的,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

增肌训练计划总的原则是:

1.肌肉的训练互相之间不会产生干扰。

2.满足肌肉的训练频率。

3.满足肌肉训练后休息的要求。

只要满足这三条,就可以算是一份基本合理的增肌计划了,至于具体的安排,是没有固定规范的。

我简单解释一下这三条原则。

原则一:肌肉的训练互相之间不会产生干扰。

我们讲肌肉运动解剖的时候讲过,肌肉训练的时候,有时练一块肌肉,会顺带着使用到其他部位的肌肉。比如说练推胸的动作,不但胸肌会发力,肱三头肌也要参与发力。

这样的话,如果你训练胸肌在做推胸动作之前,刚训练完肱三头肌,肱三头肌很疲劳,那么对这个训练动作就会产生影响,做动作的时候会因为肱三头肌没劲儿,在预定重量的情况下,动作无法顺利完成。

所以,如果说我们同一节训练课里面,既安排了胸肌训练,又安排了肱三头肌训练,那么应该先练胸肌,后练肱三头肌。

而在一周的训练计划安排中,我们也不要把肱三头肌的训练安排在胸肌训练的前一天。因为前一天刚训练了肱三头肌,第二天它的力量还没有恢复,会对胸肌训练产生影响。

针对一块肌肉疲劳,导致其他肌肉训练受到明显或者一定程度的影响的情况,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有:

1.肱三头肌会影响胸肌推的动作和三角肌后束部分动作。

2.肱二头肌会影响背肌。

3.股直肌会影响训练腹肌的举腿动作。

4.肱三头肌会影响肩部推的动作。

另外,从合成代谢激素的角度讲,在一次训练课中,也建议先练大肌群,再练小肌群。一般认为这样最有利于训练中和训练后合成代谢激素水平的提高。

所以,如果在一次训练课中安排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位置的肌肉训练,应该先训练大肌群,后训练小肌群。针对同一肌群,原则上也应该先做多关节复合动作,后做单关节动作。

比如一次训练课要练胸、肱三头肌。那么应该先练胸,再练肱三头肌;练肱三头肌的时候,如果选择了绳索下压和双杠臂屈伸两个动作,一般建议先做双杠臂屈伸这种多关节的复合动作,后做绳索下压这样的单关节动作。

当然,这些要求是绝对的吗?也不是。只不过这样的安排一般最好。

比如增肌训练当中,有一种“预先疲劳”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的就是在有些肌肉的训练过程中,先做单关节动作,让肌肉预先疲劳,再做多关节动作。

比如练胸,哑铃飞鸟是一个单关节动作,杠铃卧推是一个多关节动作,一般来说,可以先做卧推,再做飞鸟。

但是“预先疲劳”法认为,应该先做飞鸟,这样让胸肌疲劳,而又不影响卧推,因为肱三头肌不会疲劳;然后再做卧推,这样对胸肌的增长最有利。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也不能说完全不对。说到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增肌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疲劳”。

有时候,我们在琢磨增肌应该怎么练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矛盾和尴尬。比如,问一个肌肉发达的举重运动员,他会告诉你,一定要先练多关节动作,再练单关节动作,肌肉不能疲劳;但是要问一名健美运动员,他可能会说,可以先练单关节动作,再练多关节动作,越疲劳越好。

在普通人眼里,举重运动员、健美运动员都是专业好手,说的一定都是对的,那为什么相互矛盾呢?

其实,这种矛盾是训练目的不同导致的。

举重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是举起更重的重量,健美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是练出更大的肌肉,两者完全不同。一个属于最大化力量的力量训练,一个属于最大化肌肉增大的力量训练。

因为训练目的不同,所以训练原则也不同,我们之前讲过的训练基本要素的安排也完全不同。比如,最大化力量要用更大的负重(初学者除外),如1~6RM的重量,组间休息时间要更长,一般是2~5分钟[1][2][3][4][5]。

总的来说,最大化力量的训练追求的是肌肉不疲劳。而增肌训练追求的却是肌肉疲劳,因为一般认为,肌肉疲劳能带来最大程度的增肌。

所以,在单关节和多关节动作前后这个问题上,两类训练者的说法完全不同。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不要觉得是个肌肉大的,他说的就一定绝对正确。力量训练很复杂,首先要考虑到训练目的。

现在市面上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就是喜欢模糊举重、力量举、健美等训练之间的界限,相互“借鉴”方法。实际上,增大力量和增大肌肉块的训练之间,虽不是说绝对不能借鉴,但有些原则确是泾渭分明,不能乱融合的。

【划重点】

一定要区分训练的目的,增肌和最大化力量是不同的。

说回所谓的“预先疲劳”,这种方法明确不利于最大化肌肉力量,也就是不利于举重训练。那么以增肌为目的的健美训练,是不是适合呢?

虽然说原理上讲,“预先疲劳”对增肌可能有好处,但是目前还缺乏明确的直接证据能说明这种方法是有利于增肌的。所以大家不要迷信这种所谓“更好”的训练法。如果有人告诉你必须这么练,那就大错特错了。

原则二:满足肌肉的训练频率。

肌肉的训练频率,就是一块肌肉一周练几次。新手我们建议可以一周练2~3次,即安排训练计划的时候,同一个部位的肌肉,一周最少练2次。

比如我们周一练了胸,周四再练一次胸,然后又是周一、周四,这样循环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那新手一周每个部位的肌肉训练一次也完全可以,不能说这样就练不出肌肉来。

满足肌肉训练频率的前提是,肌肉必须要能够恢复过来。也就是说,如果周一练了胸,周四想练胸了,发现胸肌还处于明显的酸痛期,那么对于胸肌来说,你可能就要考虑降低训练频率了。

原则三:满足肌肉训练后休息的要求。

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一个部位肌肉训练之后,要等这块肌肉基本恢复了才可以再次训练。那么怎么知道肌肉训练后有没有基本恢复呢?目前还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大致有如下4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初步判断肌肉是否恢复。

1.首先恢复时间要基本足够。

一般来说,一个部位的肌肉彻底地有效训练之后,恢复时间至少也要48小时。比如我周一下午练了腿,那么第二次练至少也要等到周三下午,间隔48小时。

当然这个48小时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新手训练,尤其是头几次训练,一般肌肉恢复要慢很多。

而且,一般上半身的肌肉恢复要比下半身快,单关节动作训练后的恢复要比多关节动作快。

以上是大致的趋势。我们最终看一块肌肉是否恢复,还要考察其他几个因素。

2.肌肉是否酸痛。

是否感觉有运动后延迟性酸痛是衡量肌肉恢复与否比较好的办法,最简单也最直接。一句话,不疼了就是基本恢复了;还在疼,那就是没恢复。

新手训练,肌肉酸痛有时会持续很久,甚至一周都有可能,什么时候不酸痛了,才可以开始第二次训练。慢慢地,酸痛的时间会逐渐缩短。

3.肌肉力量是否恢复。

肌肉训练后没有完全恢复时,肌肉力量是有所下降的。所以,你可以感受一下,如果你训练后若干天,虽然酸痛不明显了,但是肌肉力量却明显降低,那么也有可能肌肉还没有完全恢复。

4.肌肉“泵感”是否强烈。

肌肉训练时,如果“泵感”不很强烈,也有可能是肌肉没有完全恢复,因为肌糖原的恢复跟肌肉恢复有关系。

所以,判断肌肉是否已经从上一次训练后完全恢复,要根据这4个要素进行综合判断。

满足增肌训练计划制订的三原则后,想怎么制订计划就是自己的事了。一份增肌训练计划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甚至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某个中年男性,一周只有两天的时间能去健身房,而且体力也不是很好,那么他作为新手,一周两次健身房训练,能够把身体主要部位的肌肉都训练一次就可以了。

比如他可以在这两次训练课里,一次只训练上半身的肌肉,一次只训练下半身的肌肉。

毕竟时间有限,只能去两次,如果每次都练全身的话,身体可能一下子吃不消。所以这样的一周两次训练课,每个部位的肌肉训练一次的计划就是最适合他的。

一份好的计划应该是最适合你的。让计划去适应你,而不是你去适应计划。

最不建议的事就是,盲目地说一份训练计划绝对好,或者绝对不好。比如盲目模仿健美明星的训练计划,认为健美明星的计划就一定是好的,他练出了大肌肉,我用他的方法练一定没错。

别的不说,健美明星练了几年,你又练了几年?他的计划是针对有多年训练经验的人,跟初学者完全不同;更不要说,健美明星的恢复能力和体能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所以我们先讲原则,把握住原则之后,根据你自身的情况,再去安排你的训练,制订属于自己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