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气场心理学:自我暗示的力量 > 给他一个好头衔

给他一个好头衔




西汉时期,韩信攻下齐地,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要求立自己为齐王。偏偏在这种敏感时候,韩信向刘邦开价,要求自立为“假齐王”,刘邦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时刻盼他赶紧发兵救援,他不但不来,反而想自立为王,真是岂有此理!”张良、陈平连忙暗踩汉王的脚,凑到他耳边低声说:“如今形势对我们不利,你怎么能阻止韩信擅自称王啊!倒不如就趁势立他为王,善待他,让他自行镇守齐国。不然的话,恐怕会发生兵变。”

经他俩一点拨,刘邦惊得一身冷汗,幸好他是“老油条”,立刻醒悟过来,但自己怒骂韩信的话已被使者听去,无法再改口了,于是便顺着刚才的口吻,继续骂道:“大丈夫取功名于天下,显威望于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哪需要做一个假王啊!真是没出息!”话锋一转,刘邦发火看上去竟然是因为韩信太小家子气,要的筹码太低了。

刘邦又考虑到,前面的话韩信的使者肯定听到了,如何知道韩信有没有生疑呢?于是他派张良亲自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去攻打楚军。韩信接到齐王印信后喜出望外,随即率兵攻打楚国,协助刘邦脱困。

纵观楚汉相争的历史大战,韩信是个好同志,他叱咤风云、纵横捭阖。他是个军事天才,但在政治斗争上几乎等同于白痴。自请封王等于是与虎谋皮,犯了君臣大忌。你韩信要想另立为王,喊出一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豪言,最终究竟谁能当上皇帝,还真难说。可气的是,他纵有封侯之愿,却压根没有帝王之志。结果被刘邦“玩”死了。

韩信要求封王,无非是想得到个“头衔”而已。韩信的这种心理很多人都有。你身边可能也有这种在自己名片上加印各种头衔的人。现在“头衔”已泛滥成灾了。你拿到他人的名片一看,N多个市场经理、运营总监。有些公司一共5个人,大老板是总裁,二老板是总监,手下的3个人都是经理。这种事不罕见吧?

这个头衔是否货真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头衔所产生的暗示效果。毕竟社会环境就是这样,中国人向来重视身份政治,而头衔是身份、职位、能力的象征,头衔越大,说明你的地位越高,能力越强。说到底,涨头衔是虚荣心和官本位思想在作怪。你给人一个头衔,无疑暗示他工作的重要性,他在与人打交道时底气也足了。“项目经理”的头衔比“业务员”听起来更专业,更有发言权,也能带给员工更多的资历证明,并能满足员工自身受尊重的需要。

老师给那些淘气的孩子一些头衔,如班长、体育委员、学习委员等,他们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般来说,一个班里只有一个班长、体育委员等,能得到这个头衔是何等的自豪!这些孩子在潜意识里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就是失职、失信、失誉。

美国某工厂有个门卫,对工作颇有倦意。后来,工厂里来了位新经理,此后这个门卫就突然变得勤快起来。实际上,新经理没花一文钱作奖励,仅仅是把这位门卫的职称改成了“防卫工程师”而已。

拿破仑曾说:“人类要靠虚荣和美名来点缀。”当年拿破仑大加奖赏他的部下时,把18个将军升为“法国元帅”。拿破仑这个“赋予名号头衔”的暗示方式增加了人们的使命感和自重感,从而激发出强大的动力,最终实现头衔所赋予的角色要求。

另外,头衔大了好办事,方便拉业务。如果他拜访客户,对方一看他是销售经理,认为公司对他们很重视,派出“高层领导”前来洽谈,谈起业务来必然顺利很多。

再说,如果你把负责开关电灯的称为“照明管制专员”,保证他一定不会忘记开关电灯;把打字员称为“秘书”;把办公室的勤杂人员称为“助理总务员”;把焊接工称为“焊接技师”;把清洁工称为“环保工作者”……这些称呼岂不更好听、更体面?

而且,给那些混迹职场江湖好多年的老员工一些头衔,能让他们在“80后”“90后”的同事中间更有面子。你能觉得这样做虚伪,但这也是职场人道主义。年纪一大把还没有头衔的人,常被看成没有能力。从这一点说,也别怪很多人是官迷。

老总看透了,员工看穿了,所谓“业务经理”“业务主管”就是小兵,这糊弄不了谁。给对方涨工资,可能会增加固定成本,但涨头衔最多只要多花10元钱印一盒名片就行了。因此,员工的头衔都在名片的方寸天地上水涨船高,速度不比物价涨得慢。

你看吧,存在即合理,头衔满天飞并没有影响市容环卫,我们就让它们尽情地飞吧!有实权的位子很少,但是响亮的头衔却可以用之不尽,头衔也害不着谁。